前庭康复训练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分析(2)
整群选取该院所收治的4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的诊断标准,在420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PSC)BPPV305例,水平半规管(HSC)BPPV81例,前半规管(ASC)BPPV6例,混合型BPPV28例,行Epley’s法、Barbecue法、Gufoni法等手法复位治疗,多数患者在复位后,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上发现,其中86例存在残余症状,患者体位变化后眩晕及眼震消失,但残余头晕、走路不稳、抬头、低头时视物漂浮感等症状,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研究组男15例,女28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60.78±9.42)岁,病程3 d~5年,平均病程(3.18±1.37)年。对照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30~83岁,平均年龄(60.72±9.43)岁,病程2 d~6年,平均病程(3.16±1.34)年。经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持续7 d以上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排除中枢性前庭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发病情况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循环改善药物作为常规药物治疗手段,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个性化的前庭康复训练,主要由治疗技师进行指导患者完成动作,首先告知患者平卧在床上进行眼球运动和头部运动,眼球运动由快至慢,头部运动由慢至快,最后闭上眼睛休息。其次采用坐位进行训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