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疗》 > 2017年第10期
编号:13059865
中医治疗感冒后咳嗽50例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5日 中外医疗 2017年第10期
     3.2 病例2

    患者女,7岁, 2个月前,感冒发热、咳嗽,咽痛不适,鼻塞清浊涕,叠经中西治疗,热退咽不痛,但咳不止,鼻塞,甚则咳即干呕,近月夜间头汗,隧来要求使用中药治疗,舌尖稍红苔无,给予芪药连桑汤加减,黄芪10 g、山药10 g、莲翘15 g、黄芩10 g、石膏5 g、麦冬10 g、紫苑10 g、甘草5 g、桑叶10 g、百部10 g、防风5 g、麦冬10 g、浮小麦15 g、龙骨15 g、牡蛎15 g、白芷5 g,水煎100 mL,早中晚口服各30 mL,1剂/2 d,一诊3剂,二诊诸症大减,续3剂,痊愈。

    4 討论

    感冒后咳嗽属中医“久咳”“久嗽”“内伤咳嗽”等范畴,其病程较长,病机较为复杂,风邪、痰湿、寒邪、湿热等多个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各因素间相互影响,涉及五脏六腑,缠绵难愈[4]。《景岳全书·咳嗽》篇有:“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在《内经》中提出,且寒邪致病为比较重视的病因,“形寒饮冷则伤肺”使其主要强调的内容;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是在《内经·咳论》中提出的[5]。“肺感于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的说法是在《诸病源候论》提出的。同时“夫气得温则宣和”的说法是在源候论·咳嗽短气候》中提出。因此,在进行咳嗽病症的治疗时,其药物既要保证不能太凉,又要保证不能太热,温润之法是合理的治疗方法。可运用温而不燥者为最佳药品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