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CT容积扫描轴位椎间盘重组与结合多模式重组对比观察(1)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5.018
[摘要] 目的 分析颈椎容积扫描图像探讨合理选择颈椎CT扫描方式减少辐射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14年1月— 2018年3月间拟诊颈椎病行颈椎容积扫描患者共390例,单独观察轴位椎间盘重组图像与综合观察多模式重组图像并对比分析。 结果 综合观察对于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窄、骨性椎管狭窄、椎小关节异常、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椎体骨赘、椎间隙变窄、颈椎不稳、颈椎曲度异常的检出率为26.5%、34.4%、58.5%、52.1%、37.4%、62.1%、60.0%、39.2%、42.6%,较单独观察22.4%、9.5%、30.5%、38.2%、0.0%、53.8%、8.5%、0.0%、0.0%明显更高(χ2=7.10、70.47、61.68、15.10、179.62、5.38、230.07、190.33、210.88 ,P=0.01、<0.00、<0.00、0.00、<0.00、0.02、<0.00、<0.00、<0.00)。年龄越大,颈椎异常频次越高;综合观察对于椎体后缘无骨赘无后纵韧带骨化组椎间盘突出的发现率与单独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CT容积扫描结合多模式重组的应用效果优于轴位椎间盘重组,但对于不伴有明显椎骨增生和韧带钙化的患者,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相仿;为了减少对患者辐射,该文推荐对拟诊颈椎病的40岁以下患者经筛选可以选择椎间盘序列扫描。
[关键词] 颈椎;CT;容积扫描;轴位椎间盘重组;多模式重组
[中图分类号] TH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2(b)-0018-04
CT是检查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多排螺旋CT应用,由于容积扫描支持图像后处理的优势和扫描过程的简便化,过去的颈椎间盘轴位序列扫描基本被颈椎容积扫描所替代。然而,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增加[1-2],特别是颈部甲状腺及临近的晶状体属射线敏感器官[3],这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从辐射防护角度讲,对年轻患者减少照射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该院2014年1月—2018年3月间拟诊颈椎病行颈椎容积扫描患者共390例为对象,回顾性研究颈椎容积扫描病例,通过单独观察椎间盘轴位重组图像(相当于椎间盘序列扫描图像)与结合其它后处理图像及计算机自动重建图像进行观察,以后者为参照,探讨是否存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视颈椎序列扫描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该院拟诊颈椎病行颈椎容积扫描患者共390例,其中,男166例,女 224例,年龄范围18~91岁,平均年龄50.4岁。全部患者及家属均对该检查知情同意,对非照射部位均用铅防护衣遮挡。
1.2 方法
①CT设备及扫描条件:东芝Aquilion128层螺旋CT,120 kV,300 mA;②扫描方法及范围:容积扫描法,其中61例为全颈椎平扫,即C1~7,329例为C3~7。③图像处理:计算机自动重建轴位薄层图像及设定自动重组5 mm层厚软组织窗及骨窗;图像后处理:在工作站对所有病例采用双定位法轴位重组椎间盘,包括C3/4、C4/5、C5/6、C6/7,每个椎间盘1.5 mm层厚、无间隔连续5层;所有病例进行颈椎矢状位重组(3 mm层厚无间隔连续层面包括椎体两侧),大部分病例有颈椎冠状位重组(3 mm层厚无间隔连续层面包括椎体、椎管及小关节,少数病例包括骨三维成像;所有图像上传PACS,部分病例上传薄层轴位图像,通过PACS工具可以在扫描长轴方向多角度平面重组观察。
1.3 观察指标
包括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强直、反弓及侧弯),颈椎失稳(上下椎体后缘线超过2 mm),椎间隙变窄,椎體骨赘(包括椎体前后缘、钩椎关节)、椎小关节异常,骨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融合椎畸形,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项韧带钙化,椎骨骨质破坏及椎旁病变等。
1.4 观察方法
由2名主治及1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在诊断意见不一致时有两人相同者采用两人意见;分两轮阅片,第一轮,只单独观察椎间盘轴位重组图像(下称单独观察)共390例,第二轮,既观察椎间盘轴位重组图像,也观察其它后处理图像(下称综合观察)共390例。
1.5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获取的全部结果实施分析,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观察结果
该组390例患者两种观察结果比较见表1所示。
表1显示,在所观察指标中,单独观察对于颈椎曲度异常及颈椎不稳不敏感,也即,仅凭椎间盘轴位重组图像并不能判断颈椎曲度异常和颈椎不稳;对于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窄、骨性椎管狭窄、椎小关节异常、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椎体骨赘及椎间隙变窄等,综合观察也显著高于单独观察(P<0.05);对侧隐窝狭窄及韧带钙化等显示率相近。
2.2 椎间盘突出率
椎体后缘无骨赘无后纵韧带骨化共169例,采用两种观察方法分别观察676个椎间盘,其中综合观察共发现椎间盘突出172个,单独观察共发现167个,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年龄段综合观察颈椎异常结果
390例综合观察颈椎异常结果在各年龄段分布见表2所示。, http://www.100md.com(徐旭斌 顾新泉 余清)
[摘要] 目的 分析颈椎容积扫描图像探讨合理选择颈椎CT扫描方式减少辐射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14年1月— 2018年3月间拟诊颈椎病行颈椎容积扫描患者共390例,单独观察轴位椎间盘重组图像与综合观察多模式重组图像并对比分析。 结果 综合观察对于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窄、骨性椎管狭窄、椎小关节异常、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椎体骨赘、椎间隙变窄、颈椎不稳、颈椎曲度异常的检出率为26.5%、34.4%、58.5%、52.1%、37.4%、62.1%、60.0%、39.2%、42.6%,较单独观察22.4%、9.5%、30.5%、38.2%、0.0%、53.8%、8.5%、0.0%、0.0%明显更高(χ2=7.10、70.47、61.68、15.10、179.62、5.38、230.07、190.33、210.88 ,P=0.01、<0.00、<0.00、0.00、<0.00、0.02、<0.00、<0.00、<0.00)。年龄越大,颈椎异常频次越高;综合观察对于椎体后缘无骨赘无后纵韧带骨化组椎间盘突出的发现率与单独观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CT容积扫描结合多模式重组的应用效果优于轴位椎间盘重组,但对于不伴有明显椎骨增生和韧带钙化的患者,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相仿;为了减少对患者辐射,该文推荐对拟诊颈椎病的40岁以下患者经筛选可以选择椎间盘序列扫描。
[关键词] 颈椎;CT;容积扫描;轴位椎间盘重组;多模式重组
[中图分类号] TH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2(b)-0018-04
CT是检查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多排螺旋CT应用,由于容积扫描支持图像后处理的优势和扫描过程的简便化,过去的颈椎间盘轴位序列扫描基本被颈椎容积扫描所替代。然而,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增加[1-2],特别是颈部甲状腺及临近的晶状体属射线敏感器官[3],这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从辐射防护角度讲,对年轻患者减少照射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该院2014年1月—2018年3月间拟诊颈椎病行颈椎容积扫描患者共390例为对象,回顾性研究颈椎容积扫描病例,通过单独观察椎间盘轴位重组图像(相当于椎间盘序列扫描图像)与结合其它后处理图像及计算机自动重建图像进行观察,以后者为参照,探讨是否存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视颈椎序列扫描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该院拟诊颈椎病行颈椎容积扫描患者共390例,其中,男166例,女 224例,年龄范围18~91岁,平均年龄50.4岁。全部患者及家属均对该检查知情同意,对非照射部位均用铅防护衣遮挡。
1.2 方法
①CT设备及扫描条件:东芝Aquilion128层螺旋CT,120 kV,300 mA;②扫描方法及范围:容积扫描法,其中61例为全颈椎平扫,即C1~7,329例为C3~7。③图像处理:计算机自动重建轴位薄层图像及设定自动重组5 mm层厚软组织窗及骨窗;图像后处理:在工作站对所有病例采用双定位法轴位重组椎间盘,包括C3/4、C4/5、C5/6、C6/7,每个椎间盘1.5 mm层厚、无间隔连续5层;所有病例进行颈椎矢状位重组(3 mm层厚无间隔连续层面包括椎体两侧),大部分病例有颈椎冠状位重组(3 mm层厚无间隔连续层面包括椎体、椎管及小关节,少数病例包括骨三维成像;所有图像上传PACS,部分病例上传薄层轴位图像,通过PACS工具可以在扫描长轴方向多角度平面重组观察。
1.3 观察指标
包括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强直、反弓及侧弯),颈椎失稳(上下椎体后缘线超过2 mm),椎间隙变窄,椎體骨赘(包括椎体前后缘、钩椎关节)、椎小关节异常,骨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融合椎畸形,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项韧带钙化,椎骨骨质破坏及椎旁病变等。
1.4 观察方法
由2名主治及1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在诊断意见不一致时有两人相同者采用两人意见;分两轮阅片,第一轮,只单独观察椎间盘轴位重组图像(下称单独观察)共390例,第二轮,既观察椎间盘轴位重组图像,也观察其它后处理图像(下称综合观察)共390例。
1.5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获取的全部结果实施分析,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观察结果
该组390例患者两种观察结果比较见表1所示。
表1显示,在所观察指标中,单独观察对于颈椎曲度异常及颈椎不稳不敏感,也即,仅凭椎间盘轴位重组图像并不能判断颈椎曲度异常和颈椎不稳;对于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变窄、骨性椎管狭窄、椎小关节异常、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椎体骨赘及椎间隙变窄等,综合观察也显著高于单独观察(P<0.05);对侧隐窝狭窄及韧带钙化等显示率相近。
2.2 椎间盘突出率
椎体后缘无骨赘无后纵韧带骨化共169例,采用两种观察方法分别观察676个椎间盘,其中综合观察共发现椎间盘突出172个,单独观察共发现167个,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年龄段综合观察颈椎异常结果
390例综合观察颈椎异常结果在各年龄段分布见表2所示。, http://www.100md.com(徐旭斌 顾新泉 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