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皮肤附属器官疾病 > 概述
编号:13627656
风药的特性及临床应用概述(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健康忠告》 20164
     摘要:风药的临床应用不止 “除外风、熄内风”,其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本文检索了近年论述风药的特性及临床各科运用的文献,以方便临床使用。

    关键词:风药,特性,临床应用

    “风药”这一概念的提出, 最早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遵其师张元素的思想“风升生”类药物而提出,认为风药是指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上升作用的药物,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 并论述了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功效。但目前有关风药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风药的定义应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升阳、宣散、通行、透达、渗利、解郁、开动等特性,行使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功能,主归肺、肝经,主要用以治疗风病的药物,分为祛散外风药和平熄内风药两大类[1]。但临床实践证明,风药的功用实际上远不限于“除外风、熄内风”,其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本文检索了近年论述风药的特性及临床各科运用的文献,以方便临床使用。

    1 风药的特性

    风药范围尚不能明确,但各家认为风药特性总归有以下为代表:崔淑兰[2]认为:风药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归属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厥阴肝经,发挥祛风、解热、升散、止痛等功效。根据李东垣临证组方,认为其具有以下特性:①风药开郁:脾虚木郁,木郁则发之,取风药开郁,发散郁火;②升发脾阳:治疗脾胃虚弱,阴火上乘之证,帮助补益药补脾阳,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③风能胜湿:取升阳除湿、除湿通络之效以治疗泻泄、崩漏、痿痹等湿饮为病;④引药上行:分经论治头痛及其他头面诸疾,引药直达病所,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东垣运用祛风药注意整体辨证,用风药的同时考虑与补气药、滋阴药、泻火药的配伍.互相牵制以制衡。

    彭建[3]认为:风药以“风”冠名,具有类似风的特性。风药特性,可以用“升、散、透、窜、通、燥、动”加以概括。临床功用概括四点:①调畅气机:宣肺气、疏肝气、升脾气,使三焦气机得以通畅,全身阳气得以振奋;善于畅通由下而生、由里达表的气机,启发肝胆的春升之性,引提人体生发之气,资助清阳之气升腾;②开发郁结:风药辛散,疏通淤滞,津液通达,营卫和调,血流畅行。③祛邪外出:发散祛邪,邪从表而解、透泄郁火,“火郁发之”;④引经报使:辛窜善行,走而不守,引药直达病所。

    蒋军林等[4]根据风药具有味辛、质轻薄、药性升浮特性,发现了风药具主升、主行和主散之用。并从三大方面论述了风药的功能:1、风药主升:①升发清气:肝为风木之脏,升发、条达,风药取其性同,同气相求,可助少阳春升之力;②升阳举陷:风药具升浮之性,助脾升清,有升阳举陷之功;③升精至脑:肝肾亏虚,精髓不足,借风药托举之力,使精血直至脑上;④引经之用:引药直达病所,高巅之上惟风可到;2、风药主行:①疏肝解郁:风药之辛散升浮,遂肝木曲直之性,舒畅气机,郁自无存;②助气行血:风药辛、散,助气行血,防止气血因已成之瘀而停滞成瘀;③风能胜湿:风药味辛,能化水湿、醒脾胃、疏导气机,气化则湿亦化;④散结通络因:风药辛散走窜,辛以散结,窜以通络,故具散结通络之功;3、风药主散:①疏腠启闭:风药能透达肌表,开郁启闭,疏通腠理,使得腠理开,气机顺,浊流降,则小便通;②发散郁火:风药味辛、升浮,发散之性,使郁聚之邪四散,且风药疏肝,肝不能郁而化火;③散津润燥:风药能行能散,促进滋阴润燥之品舒布而润燥,“辛以润之”;④祛风解表:诸邪易兼风邪,风药助祛药,祛风解表。

    白雪[5]总结了四川名医王明杰教授风药配伍增效的理论:认为风药味薄气轻,辛散宣通,可内可外,能上能下,具有开郁畅气通阳、振奋人体气化之功,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以下五点论述:①与活血化瘀药相伍增效活血化瘀;②与清热泻火药相伍增效清热泻火;③与利水药相伍增效利水除湿;④与健脾药配伍增效健脾益气;⑤与补肾药增效补肾益精。

    2 风药的临床各科疾病运用

    2.1 内科方面

    2.1.1 心血管疾病 王艳[6]等总结张志远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提出: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的“胸痹”范畴,发病特点属风病,病位在心之络脉,病机主要为心络阻滞和心络痉挛。风药主要的治疗学机制为:祛除致病因素;急则治标、速止疼痛;活血通络;直接治血;宣畅气机;宣通阳气;风药调肝;风药治脾,但多为协同综合性治疗作用。张志远教授临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每多用风药取得显效。范红霞[7]认为风寒之邪入侵,是胸痹心痛发病的重要因素,根本病机:心络阻滞,不通则痛,故治疗给予通利心络,恢复心脉运行,临床辨证基础上加一些风药如羌活、防风、桂枝、细辛、葛根等,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史凤磊[8]等提出血栓病与古籍中“脉痹”与具有相关同一性,而脉痹的形成与正虚、加之风、寒、湿、痰、瘀邪气互结痹阻脉络有关,风药的祛风通络、健脾升阳、调理气机、行气活血、胜湿等作用有驱除病因、改善脉管功能的疗效,虽对已成之血栓功似不及,但预防血栓形成栓塞的危害更具临床意义。

    2.1.2 脑血管疾病 王丽萍等[9]认为:缺血性中风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风邪入中为中风病的重要发病诱因,中风始发时,风症占重要地位,所以疏散风邪、宣畅气血应为治疗中风的主要方法之一。文章检索了近期试验研究单味风药葛根、羌活、麻黄、荆芥、菊花,复方药续命汤类方、大秦艽汤、葛根汤、解语丹、候氏黑散、愈风汤、天麻汤、祛风药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并提出风药治疗中风的机制:祛风散邪;活血通络;疏郁调气,振奋气机,提出在中风治疗中应用祛风药是可行的、合理的。罗清运[10]采用天麻、钩藤、胆南星、法半夏、川牛膝、地龙等平肝息风的风药,对90例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基本痊愈57例,显效18例,进步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33%,归因于风药的:促进肺气的宣发,并对卫气有调节作用,以调气、化水饮、祛痰浊及宣发外邪;风药的升发可推动脾的升清作用;升发肝胆,使其不受遏郁;固肾气助气化,举精布阳,能维持和推动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理过程;此外风药还有畅行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刘国娇[11]等利用风药疏肝解郁、升阳除湿、行气活血等特性,药用柴胡、升麻、薄荷、白芷、羌活、川芎、荆芥等应用于内伤头痛的肝阳头痛、痰浊头痛、淤血头痛辨证治疗中,疗效显著。胡彩萍[12]等通过对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头痛的91l首方剂(除去治瘟疫头痛的方剂)进行高频药物统计,结果显示:常用风药达24味(川芎、防风、麻黄、细辛、柴胡、白芷、荆芥、薄荷、羌活等),并认为与风药的善祛风邪、活血、止通、引药归经有关,提出风药治疗气虚头痛宜配伍升举清阳药物、血虚头痛宜配伍养血药物、风热头痛宜配伍清热药物、痰饮头痛宜配伍燥湿化痰药物,对我们的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蒲文辉[13]等:认为偏头痛属内伤头痛,病机:肝阳化风,挟痰上扰,阻遏清阳,瘀阻脉络,以熄风化痰为原则,并以临床观察熄风化痰类中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结果显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偏头痛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偏头痛采用熄风化痰类中药治疗具有熄风化痰,健脾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黄习文[14]等总结冼绍样教授论治眩晕经验,提出:眩晕病位在清窍;病机:清窍失养;病因方面:不论外感还是内伤, “ 风为百病之长”故风药要配伍用之。并从以下六方面阐述冼教授临床经验:天麻为祛风良药;新病、外感病, 治风宜轻扬外遗;久病入络重用祛瘀药, 配合虫类搜风;肝阳上亢善用天麻钩藤饮;岭南常见湿聚生疾, 随风上扰证;虚风者补益祛风两相宜。颅脑损伤后综合症归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不寐、偏瘫、失语、癫痫、痴呆等。现在的中医药治疗主要是以活血化瘀、通窍为主。张明伟[15]等根据王明杰教授“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及“风药增效”的理论,观察祛风活血法治疗颅脑损伤后综合症临床疗效,颅脑损伤后综合症患者60例作为纳入病例,采用随机临床试验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祛风活血法,对照组20例基础治疗后,并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5.0%),证明了祛风药配伍活血化瘀治疗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百拇医药(王欠)
1 2 3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皮肤附属器官疾病 >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