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环球中医药》 > 2010年第5期
编号:1421331
以“毒”立论谈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机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8日 环球中医药 2010年第5期
痹证,医家,1顽痹所成邪毒为患,2邪毒所侵其性险恶,3内外邪毒蕴结为患,4清解邪毒切中病机
     应森林 孟静岩 肖照岑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虽归属“痹证”范畴,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痹证”,其形成的原因,不只是“风、寒、湿”邪为患,在临床上也具有治疗难度大,治疗时间长,不易取效,且致残率高等特点,故后世医家又称之为“顽痹”和“尪痹”,予以别之[1]。

    1 顽痹所成 邪毒为患

    痹证的病因,最早出自《内经》提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于《黄帝内经》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该观点一直为大多数医家所固守,也为今日众多医家所延用,在痹证的病因病机研究中,鲜有突破。但综观文献,历代医家对痹证的研究其实也已经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只是未被后世医家重视而已,尤其是邪毒致痹理论。早在唐朝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即已提出了“毒”邪致痹的概念:“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骨节之间……。”自此,“火热毒邪”作为痹证的发病原因,已被一些医家所认知,并对邪毒致痹的机理、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如李用粹《证治汇补》:“风流走不定,久则变成风毒,痛入骨髓,不移其处。或痛处肿热,或浑身壮热。”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提出:“或由风毒攻注皮肤骨髓之间,痛无定所,午静夜剧,筋脉拘挛,屈伸不得,则必解毒疏坚,宜定痛散。或由痰注百节,痛无一定,久乃变成风毒,沦骨入髓,反致不移其处,则必搜邪去毒宜虎骨散。”可见以“毒”立论,由来已久,只是一直没有被广泛的重视而已。通过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长期研究,发现有一些痹证可以出现关节肿胀疼痛、拒按、关节发热或触之发热,有口渴、咽痛、溲赤等症,应森林等[2]认为此类痹证是由于感受“热”邪,或是“湿热”为患、或是“风毒”为敌、或是“热毒”为害,并在立法处方上均有所创新,注重“清热解毒、疏通经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极大丰富了痹证的内容。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等)均可引发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会导致体内一系列病理改变,破坏人体内环境的自稳性,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从而产生抗体,形成自身免疫反应,在临床上可以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特点,根据笔者临床经验,将患者临床症状与下列实验室检查指标结合,可见高滴度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9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