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环球中医药》 > 2010年第5期
编号:1421350
近3年脂肪肝中医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8日 环球中医药 2010年第5期
脂肪性,酒精性,1病因病机,2辨证论治,3临床观察,4总结与展望
     于华林 王经武 阎小燕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简称脂肪肝,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病理综合征。脂肪性肝病属于西医的病名,传统医学并无此类病名,按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的“胁痛”、“积聚”、“痰浊”、“肥气”、“肝着”等病的范畴[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有20%~30%的中国城市人口肝脏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7.29%[2];广东省农村成人脂肪肝标化率为13.81%[3]。无论其成因如何,均有部分脂肪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随着脂肪性肝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也逐渐兴起,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医对脂肪性肝病研究进一步深化,取得了新进展。鉴于不同医家的经验、体会、认识的不同,其辨证思路及用药习惯也存在差异。现对近年来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病因多因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调、久病体虚,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湿热痰瘀互结于肝而致;与痰、湿、瘀、积有关,病位主要在肝,与胆、脾、肾关系密切。

    近年来一些医家从中医体质学说入手研究脂肪肝,对中医药早期干预脂肪肝大有裨益。李景华等[4]研究发现,凡属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其患脂肪肝的发病机率较高:湿热体质因为过食膏粱厚味,伤及脾胃,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成痰浊,久而滞于肝脏而成本病;痰湿体质因为素体痰盛或多卧少动,湿邪困脾,痰浊内生,久而留滞于肝脏而发为本病;气虚体质因为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成痰浊,久而留滞肝脏而成本病。陈宗标等[5]提出脂肪肝病因从体质上讲可分为5种:(1)倦恍质,气血两虚者常属此类型;(2)燥红质,此型为一般所称的“热性体质”;(3)迟冷质,此型为一般所称的“寒性体质”;(4)腻滞质,此型为一般所称的“湿性体质”;(5)晦涩质,气血易阻者常属此类型。

    李卫民等[6]指出水谷精微不正常化生和代谢紊乱,是脂肪肝发病的主要病机。脂肪肝与脾胃运化腐熟水谷功能、肝疏泄及藏血功能和肾主封藏功能有关。缪伟峰等[7]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当是主要病因;肝脾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痰瘀互结是主要病机。乔娜丽[8]等认为肝郁脾虚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制,在脂肪肝由肝郁脾虚、痰浊湿阻、痰瘀互结甚则肝肾阴虚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每一病理阶段中都以肝脾失调为基本病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8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