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环球中医药》 > 2014年第12期
编号:1420503
从“通调”论治脾胃病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日 环球中医药 2014年第12期
六腑,脏腑,气机,1通脾胃需灵活机变,2调平衡,调升降,3病案举例,4结语
     张喜林

    中医治病言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然而八法之要义不离通调。就脾胃而言,脾胃是脏腑系统之一,是属于人体的重要组成部份,与其他脏腑形成各种有机联系,由于内脏相关,机体是协调统一的,在病理变化上表现得非常错综复杂。从致病因素、到发病机制,脾胃病因复杂,外邪、内伤、饮食、情志等皆可影响脾胃,这些病因日积月累,进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变生百病,久治不愈。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除辨证论治外,时时谨记“以通为用”的原则,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六腑以通为用”在治疗脾胃病中的具体体现。

    1 通脾胃需灵活机变

    所谓“通”,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胃脘痛的治疗注重温通胃阳,以通为补,以降为顺,用药多为辛温之品。治胃不忘疏肝是叶天士治疗胃痛又一特点,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陈案》中指出:“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提出了胃阴虚、胃阳虚的证治要点,实补前贤所未备。胃为阳土,多气多血之腑,以纳谷消化为职,一旦饮食所伤,每致伤及胃阳,必使“胃阳受戕,失宣降之司,所谓痛则不通是也”。叶天士用药,本《内经》之旨“六腑以通为补”采用温通胃阳,以通为用,俾复其阳,阳气得宣,则阴霾自散,胃气自和。笔者通过近三十年来的临床经验证明,脾胃在论治上不但本身处处不离“通调”之法,而在治疗其它脏腑疾病时,也常常不宜忘“通调”之理。

    从叶天士推而广之,实则无论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导泻、养阴、温阳、益气、养血等无不含有通字之义;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胃属六腑之首,而“六腑以通为用”是中医对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最经典的阐述之一。六腑在功能上主要以运化饮食、水液和排泄糟粕为主,具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五脏六腑相互连接,任何一脏一腑发病皆可累及其他脏腑。虽然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