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合教授临证思辨特点
泻心汤,西药,脾胃,1谨守病机,脾胃为本,2重视气郁,创立“开心方”,3善用经方,灵活化裁,4病证结合,优势互补,5心身同治,食疗药膳
梁东辉陈镜合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心脑血管疾病和疑难杂证的诊治。陈教授临证50 载,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陈老有长达30 多年的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工作经历,尤其重视临床实效,他立足临床,脚踏实地,师古而不泥古,既守古人法度,又有创新精神。临证坚持中、西医两套诊断,主张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形成了“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现代中医诊疗风格。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临证侍诊,获益良多,现将其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1 谨守病机,脾胃为本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陈教授认为:中医的脾胃是一个代谢、形态和功能的综合概念,除了消化系统之外,还涉及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范畴,如调节、代谢、免疫等;《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可见机体的整个代谢过程,脾胃是关键。李东垣云“人以胃气为本”;“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营卫失守,诸病生焉”。脾胃的状况,不仅与气血的生化及五脏的濡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若脾失健运,则水湿停滞,痰浊中生,患者可出现痰饮、痞满、泄泻等症。痰浊闭阻心脉,瘀血阻络,可出现胸痹、心痛、心悸等病症。痰浊蒙蔽清窍,则可产生眩晕、中风、痴呆等。可见,脾胃在五脏六腑中显得格外重要。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得以运化并濡养脏腑及四肢百骸;若脾胃虚损,则五脏失养。故陈教授强调:临证时常需特别重视脾胃的状况,不仅诊病辨证,治疗用药更是如此。脾胃健运,同时也是提高和巩固疗效、增强抗病能力和促进机体康复的重要因素。故有“百病不已,宜从中治”之说,善医者只论元气精神。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典型病例:
患者,女,58 岁,因反复胸闷、心悸30 余年,加重1月就诊。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中度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并中重度关闭不全;三尖瓣脱垂并中度关闭不全),西医建议手术治疗。然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史,不愿手术,遂寻求中医治疗。症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心悸,头晕腰酸,失眠,易激动,记忆力差,纳呆,口不干苦,平素易腹泻。舌暗淡紫,苔白,脉弦细。辨证属脾虚肝郁气滞。故以益气健脾,舒肝解郁为治则,方以陈夏六君丸合逍遥散加减以治之。处方: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半夏、当归、白芍、柴胡、大枣、生姜、炙甘草。患者第二次复诊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8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