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环球中医药》 > 2016年第6期
编号:1419780
浅议《伤寒杂病论》和《临证指南医案》对通阳祛湿法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1日 环球中医药 2016年第6期
1《伤寒杂病论》中通阳祛湿法的应用,2《临证指南医案》中通阳祛湿法的应用,3总结
     王国力 赵 琰 王庆国 程发峰 王雪茜

    浅议《伤寒杂病论》和《临证指南医案》对通阳祛湿法的运用

    王国力赵琰王庆国程发峰王雪茜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通阳祛湿法治疗湿痹、“小便不利”、厥证及痰饮病,叶天士继承仲景思想,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分消走泄法,从三焦给湿邪以出路,恢复阳气的通达与条畅,拓展了通阳祛湿法在外感和杂病治疗中的应用思路。本文对《伤寒杂病论》和《临证指南医案》中通阳祛湿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梳理,以资同道。

    通阳祛湿法; 分消走泄; 湿痹; 小便不利

    通阳祛湿法,是针对导致阳气郁遏的水湿、痰饮等病理因素,因势利导,通过祛除湿邪,达到疏通气机、通达阳气的治疗目的。人之生长壮老,皆以阳气为本。《素问·生气通天论》篇[1]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行,独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上而卫外者也。”阳气对于人体犹如太阳对于天地万物,揭示了阳气对于人身立命的主宰地位。阳气的运行贵在通达,即运用“通可去滞”的思想祛除导致阳气郁遏的各种病理因素,如水湿、痰饮等有形阴邪,从而恢复体内阳气的周流。早在东汉《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圣张仲景基于“小便不利”的症状因势利导,确立了通阳祛湿法的实践基础,清代叶天士在继承仲景通阳思想的同时,鲜明地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开创了三焦论治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就《伤寒杂病论》和《临证指南医案》中“通阳祛湿”法的运用及关联进行阐述。

    1 《伤寒杂病论》中通阳祛湿法的应用

    水湿之邪为有形阴邪,因其黏腻重浊的特性易阻滞气机,导致阳气郁遏。湿邪与寒邪相结,易致肢体关节疼痛、手足寒冷,出现痹症及厥证;湿邪困阻胃阳,机体气化失调,津液失其温化,三焦气化不利,易致小便不利;水、湿、痰、饮相合,阻遏清阳,出现眩冒、吐痫等痰饮病。仲景所论湿邪致病,多为寒、湿相合,由于无阳湿无以化,无阳寒无以散,故而常通过振奋、宣通阳气来达到阳回湿去的目的。下面通过仲景治疗湿痹、小便不利等证试述通阳祛湿法的应用。

    1.1通阳祛湿法在湿痹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2]曰:“痹,湿病也。”痹者,闭也。湿痹,即水湿痹阻之意。《黄帝内经·素问》“痹病”篇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邪流注经络关节,痹阻气血,或与外来风、寒之邪杂合,痹阻经络,壅滞气血,导致机体关节疼痛沉重等。仲景依据风湿袭人经络之深浅、病程的早、晚,确立了发汗、利小便的治法,即《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提到的“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5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