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之启示
寸口,阴气,表里,1清邪浊邪考证,2阴阳内涵解析,3原文结构梳理,4《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释义,5结语
郑丰杰 李宇航·学术论坛·
读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之启示
郑丰杰 李宇航
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原文,文字古奥,寓意颇深,给初学者阅读带来一定困难,曾有医家提出本条“内容繁杂,颇难索解”。本文对29条认真梳理,发现其难点有三:一是要厘定文中“清邪”“浊邪”的概念;二是要搞清文中“阴”“阳”的含义;三是出现了少见的条文布局结构。梳理后发现本条渐次论述了清邪、浊邪为病之脉证以及邪中上下、表里俱病,引发“上焦怫郁”“中焦不治”“下焦不盍”,遂为“三焦相溷”之病变,并重点指出了“中焦不治”与“邪气内陷”的病机。提出本条不仅强调了中焦脾胃之气对疾病传变与预后的重要意义,也对后世温病学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具有深远影响。
宋本《伤寒论》; 辨脉法; 三焦; 营卫; 卫气营血
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云[1]:“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藏府,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盍,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本条原文计330字,且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古奥,给理解经文带来一定困难,故而有医家谓其“内容繁杂,颇难索解”[2]。细读原文,发现导致原文难以理解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文中“清邪”“浊邪”其义不明,需要结合文献,明确所指;二是文中多次出现“阴”“阳”二字,需要结合经文语境,理解其内涵;三是条文出现了特殊的布局结构,需要对原文结构进行重新梳理。本文试围绕以上问题,对原文进行解读,拓展和丰富原文理论意义,以期对临床有所启发。
1 清邪浊邪考证
清邪、浊邪之说,同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13条,文曰:“清邪居上,浊邪居下,……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极热伤络。”文中“清邪”“浊邪”所指,历代注家认识不一:第一种说法是,清邪指雾露之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6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