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环球中医药》 > 2022年第10期
编号:608304
“吐法”治疗黄疸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月1日 环球中医药 2022年第10期
医家,1历代中医诸家对黄疸病机的认识,1湿热蕴蒸,2寒湿内滞,3血分瘀热,4脏腑虚损,5外感疫毒,2吐法治疗黄疸的理论分析,1吐法可逐实邪,2吐法可启枢机,3吐法可宣郁滞,4吐法可激正气,3当代用吐治黄的临床研究,1吐法可治湿热型黄疸,2
     袁倩 鄢梁裕 崔为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在现代医学中,黄疸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一种体征,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粘膜、皮肤和全身其他组织变黄的病理过程。现代医学中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黄疸的症状,治疗也多从原发病着手。而中医对黄疸认识已久,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就有“目黄”“瘅”等字眼,“瘅”字含义虽多,但有学者举证考释,证明此处的“瘅”即为“疸”,故而早在先秦就有关于黄疸病名的记载[1]。《黄帝内经》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描述了该病的主要症状并奠定了其作为独立疾病的基础。《金匮要略》中有《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一篇专论黄疸,载“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不同证候,开黄疸辨证论治之先河。篇中载“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脉浮者先吐之”“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指出可用吐法治疗黄疸,故现从理论上探讨黄疸可用吐法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1 历代中医诸家对黄疸病机的认识

    关于黄疸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甚多,从汉代张仲景以“湿、热、瘀”立论开始,后世医家不断丰富发展,提出“风邪、时行热毒、脾虚、胆伤、酒毒、天行疫疠”等病因,黄疸发生的机制也有诸多学说,现总结论述如下。

    1.1 湿热蕴蒸

    关于湿热蕴蒸而致发黄,《内经》中早有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提出外感湿热相交可致黄疸。至宋金元时期,湿热蕴蒸致黄一说盛行。《仁斋直指方论》载“湿与热郁蒸于脾,面目肢体为之发黄,此即疸也”,明确提出黄疸的病机为湿热蕴蒸于脾,并提出“湿也、热也,又岂无轻重之别乎”[2],描述了湿盛与热盛的不同表现。这种湿热轻重的划分影响了后世对黄疸的论治分型,表现为黄疸热重于湿与湿重于热的不同证治。成无己继承张仲景的思想,认为黄疸的病机是“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但同时他也认为“黄家为热盛”,所以在治法上根据热的不同而主张“泄涤其热”或“解散其热”[3]。朱丹溪则提出“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如盦曲相似”[4]114,强调了黄疸病因中湿热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家周仲瑛教授亦是如此,他认为湿热是黄疸肝炎的病理基础,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无论何种证候,清热祛湿为其基本治法[5]。湿热蕴蒸致黄一说,历代诸家沿用至今,已成为黄疸病机的重要部分。

    1.2 寒湿内滞

    寒湿内滞致黄由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伤寒论》曰“伤寒发汗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0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