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环球中医药》 > 2023年第1期
编号:608148
基于温病古籍挖掘中医霍乱病的辨治规律
http://www.100md.com 2023年3月4日 环球中医药 2023年第1期
病位,医家,1资料与方法,1数据来源,2纳入与排除标准,3数据规范,4数据库构建,5数据分析,2结果,1病因聚类结果与分析,2病位分布结果与分析,3霍乱证候要素聚类结果与分析,4治法结果与分析,5方剂结果与分析,6药物关联
     贾紫涵 佟琳 张磊 陈广坤 马艳 张宇 李想 李鸿涛

    霍乱病是一种以突然吐泻发作,或忽然心腹绞痛,或吐或泻,或吐利并作为突出表现的病证。《中医古病名辞典》明确其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霍乱、副霍乱、嗜盐菌性肠胃炎及某些食物中毒等疾患[1]。霍乱病名首见于《内经》:“土郁之发,岩谷震惊……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嗔,呕吐霍乱。”[2]《灵枢经·经脉》指出“厥气上逆则霍乱”[3]。汉代《伤寒论》对本病的病名、症状做了系统的阐述,如《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呕吐而利,此名霍乱。”[4]至隋代,巢元方又把本病称为“胃反”“走哺”,《诸病源候论》云:“霍乱有三名:一名胃反,言其胃气虚逆,反吐饮食也;二名霍乱,言其病挥霍之间,便致撩乱也;三名走哺,言其哺食变逆者也。”[5]后世医家对霍乱的诊治多有论述,至清代,中医对霍乱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温病四大家之一王孟英著《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提出“霍乱转筋”的概念,接近现代医学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在治疗上仍遵循温病学理论原则,根据疾病不同表现分为不同证型进行治疗。纵观中医学发展史,温病学理论指导着中医对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诊疗,在应对各种突发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温病辨治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代表性温病古籍中霍乱的辨治理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以期为现代突发瘟疫的诊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资料源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温病古籍知识库”,该知识库收录历代代表性温病古籍70余种。以“霍乱”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论及霍乱病的古籍共涉及15种。其中《温热类编》《治温阐要》《温热朗照》《伤寒温疫条辨》对霍乱病的理论上的论述颇多,累计频率达到56.26%。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霍乱病病名明确。霍乱病病名必须在文献中出现或列在著作目录下;(2)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仅提取文献中对理论内容的陈述,病案类文献不予纳入。

    1.3 数据规范

    (1)一词多义的情况对其进行拆分,使其单义化,多词一义则统一用一词表达;(2)别字根据规范用书进行更正;(3)古籍中的省略词给予拆分或补全;(4)古籍中难以确定概念的词均暂保留原词。对症状、方剂、中药名词的数据规范借助《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温病学大辞典》,如“藿香”规范为“广藿香”,“炙甘草”“生甘草”规范为“甘草”,“橘皮”规范为“陈皮”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5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