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期论治谈痛风治疗中的肝脾肾同调
健脾,关节,1从理论探讨肝脾肾同调治痛风,1脾运失司,湿热内生是痛风发展的重要机制,2肝失疏泄,筋失濡养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因素,3肾虚是痛风迁延难愈的关键,2从痛风分期辨证论治谈肝脾肾同调治痛风,3痛风无症状期邪微正盛,以调
胡洁 傅强 刘媛媛 田楚箫 周楠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障碍,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升高,尿酸结晶沉积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1]。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年轻化[2-3],反复发生后周身关节及肾脏受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常见的痛风治疗手段主要是降尿酸治疗和急性期抗炎镇痛治疗,但各种指南中降尿酸药物的使用时机并不完全一致,且急性期常用的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长期使用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治疗效果也会下降。此外,这些手段并不能根治痛风[4]。中医学早在金元时期就对痛风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古籍中,“痛风”二字不专指一病,痛风病亦有别的叫法,如“痹证”“白虎历节”“脚气”等。金元时期朱丹溪首次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较为详细地谈“痛风”一词“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5],阐述了痛风的病因病机。现代中医总结,痛风是体质因素加过嗜醇酒厚味,内生湿热,或因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为湿、痰、瘀、虚等病理因素相互作用[6],表现为肢节肿痛甚至变形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有临床研究认为,痛风中医证型主要有湿热蕴结、湿瘀痹阻、脾虚湿阻、肝肾阴虚四型[7],其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职密切相关。现尝试从理论探讨肝脾肾同调治痛风,并基于疾病分期,谈痛风治疗中的肝脾肾同调。
1 从理论探讨肝脾肾同调治痛风
1.1 脾运失司,湿热内生是痛风发展的重要机制
脾是机体促进食物消化和运输的重要脏腑,消化谷精和水精,将其化为营卫气血、津液并输送至全身,《诸病源候论·湿候》言“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为血气”,《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若脾运失宜,脾气壅滞不行,不能生化,一则机体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二则饮食和水湿不能正常运化,壅塞在内,痰浊内生,湿积蕴热。痛风患者最常见病因为多食酒肉、荤腥、海物等,此物胶膈难化,熏蒸脏腑,积聚脾胃,伤于脾气,脾运失职,痰湿和湿热随之而至,湿热下行,流注经脉关节,发为痛风。正如《证治汇补·痛风》言:“饮食失宜而痛者,脾郁也。”痛风患者逐年年轻化,或与患者嗜好饮酒及嗜食海鲜、膏粱厚味、辛辣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痛风亦常见内外相合为病,本有湿热,又因脾虚失运,气血亏虚,卫气不能固护脉道,风寒迎虚而入,挟湿热壅塞经络,流注关节。正如《医学正传·痛风》言:“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05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