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环球中医药》 > 2023年第6期
编号:608069
浅析“从瘀治痫”理论的沿革、发展与创新
http://www.100md.com 2023年7月1日 环球中医药 2023年第6期
瘀血,血瘀,病机,1“从瘀治痫”理论略于古代而发展于近代,2现代日趋重视“从瘀治痫”,1历版《中医内科学》教材呈现重视痫证之瘀的发展趋势,2现代名家临证经验亦重视痫证之瘀,3辨证分型研究结果佐证痫证属瘀,4“从痰治痫”发
     王祎 于征淼

    古代治痫多从痰、气,“瘀”不占主流地位,而近、现代渐趋增多。这一现象具有复杂而深层的原因。本文从历代对痫证认识的发展、名家临证经验及研究入手,系统总结“古今代表性方药,讨论“从瘀治痫”理论的发展,并试从现代痫证病因的变化、痫证证候学特点及西医学研究的进展等角度探究其兴起的原因,对“从瘀治痫”进行总结及探讨。

    1 “从瘀治痫”理论略于古代而发展于近代

    “从瘀治痫”在古代不占主流地位。古代治痫,多从痰、气。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曰:“癫病多由痰气。”从气论述者有: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认为小儿痫证“皆由脏气不平故也”;宋代陈无择《三因方》认为痫证“三因不同,忤气则一”。元、明之后,从痰论治成为主流: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痫》有“痰涎壅塞,迷闷孔窍”之论,明代虞抟《医学正传·癫狂痫证》认为“痫病独主乎痰”;明朝楼英、李梴、龚廷贤,清代程钟龄等亦主张从痰论治。

    明代刘纯增续《玉机微义》总结前代治痫八法:清心安神之剂、坠痰清神之剂、治痰温热之剂、吐剂、治痰攻下之剂、平肝泻火之剂、通解风热之剂、救坏证之剂,而无活血化瘀之剂。叶天土创“久病入络”之说,擅用化瘀通络之法,但《临证指南医案》并无从瘀治痫之法,书中记载痫证分虚、实,“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痫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大旨不越乎此”。

    古籍仅有少量关于从瘀治痫的论述,列举如下。杨士瀛《仁斋直指小儿方论》认为痫证多虚多瘀,可从瘀治之,方用当归大黄汤。鲁伯嗣《婴童百问》认为:“血滞心窍、斜风在心、积惊成痫。”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抽风不是风,乃属气虚血瘀和久病入络为瘀血”,用黄芪赤风汤合龙马自来丹“通气活血”治疗。后又有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类》言:“癫痫之病,其病在血……杂然凝滞于血脉,血脉通心,故发昏闷,而又有抽掣叫呼者,皆心肝为血困之相。”

    近代从瘀治疗脑病的兴起是重要背景脑的血供及为丰富,其质量约占人体重2%,但血供占全身约20%,这种生理特点决定了脑病多与血行瘀滞相关。晚清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中西汇通学派形成,中医学对“瘀致脑病”产生新的认识。西方解剖学传入我国,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等疾病的病理本质被认识,因其符合中医瘀血之特点,“瘀”在脑病辨证中的地位上升。

    中风作为最重要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脑脉破裂、脑内存在离经之血或脑脉痹阻均属于瘀。张锡纯认识到“卒中”可以成为痫证的诱因,《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痫风兼脑充血者,脑髓神经失其所司,而有非常之变动,其脑部若充血过甚者,恒至排挤脑髓神经,使失其常司也;先治其脑部充血为急务”,治疗上使用了“红花、当归、乳香、没药”消除脑中瘀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