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病内涵与外延演变的理论研究
医家,五脏,1虚劳病的本意与新意,1《金匮》虚劳病本意,2现代通行观点的虚劳病,2汉唐时期:以症状为诊断依据的特定疾病概念,3宋金元时期:症状到病机的转换,4明清时期:虚损病机理论成熟,5现代虚劳:整体观下的虚损,6明确认知差异
王赫 李成卫虚劳作为一类疾病,现代通行的定义为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以《中医内科学》为参考,书中认为虚劳是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虚证是组成虚劳病的基本单位[1]。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所载虚劳指因虚损所致的多种疾病,临床重点关注患者表现出的虚弱状态,因此其范围相对广泛[2]。由此发现,不同时期对虚劳的理解各不相同,这一系列的差异不仅影响了历代医家对虚损类疾病的治疗,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医学思想的变迁。鉴于此,笔者将对虚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梳理,以期还原仲景时代虚劳的真实含义,进而明确这一疾病的临床意义。
1 虚劳病的本意与新意
1.1 《金匮》虚劳病本意
1.2 现代通行观点的虚劳病
现代医家对虚劳的论述可以《中医内科学》为参考,书中将虚劳定义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1]。整篇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损为目,分别论述了不同类型虚损的证治,并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作为基本治法。以气虚为例,肺气虚宜补益肺气,方用补肺汤加减;心气虚宜益气养心,方用七福饮加减;脾气虚宜健脾益气,方用加味四君子汤加减;肾气虚宜益气补肾,方用大补元煎加减。
2 汉唐时期:以症状为诊断依据的特定疾病概念
汉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医家对疾病的认识以主体感知的现象为主,并衍生出通过观察外部症状赋予内脏功能的藏象理论[5],同时也产生了以临床症状作为疾病分类依据的诊断模式。
这一时期,虚劳的内涵为具有虚弱症状的一大类疾病,诊断以此症状为主,病性不作为主要诊断依据。除《金匮》中记载多种局部主症各异的虚劳外,孙思邈《千金翼方·虚损》中也记载:“凡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正气日衰,邪气日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3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