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抗生素应用现状研究
疗程,1抗生素使用现状,2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现状,3抗生素使用指征,4抗生素选择,5抗生素疗程及停药指征,6小结
黄淑清,王兆康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是指生后72 h内出现的败血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出生后7 d内发生的由B链球菌(GBS)导致的败血症亦归为早发败血症,据统计,全球每年有约400万新生儿因此死亡,其中约25%发生在出生后1周,占5岁以下死亡人数的38%,是5岁以下最重要死亡病因[1]。早发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隐匿,早期血培养阳性率低,临床确诊困难,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病死率高,其高危因素常与早产、胎膜早破超过18 h、母体B族溶血性链球菌定植、绒毛膜羊膜炎(CA)及羊膜腔感染(IAI)等有关[2-3]。临床上对体温不稳定、精神反应差、肤色不好、气促、心率增快、毛细血管充血时间延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出血、黄疸延长、血培养阳性的患儿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已有共识,但对有临床症状而血培养阴性的新生儿是否诊断为败血症及是否使用抗生素仍有争议[4],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1 抗生素使用现状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发病率各个国家报道不一,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0.1%~0.5%[5],国内报道为5.0%~17.0%[6]。在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约15%的患儿被诊断为败血症,而在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有50%~94%的患儿被经验性使用抗生素[4,7-9],提示对高危新生儿存在大量的滥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的疗程上,不同医疗机构不同时期各有不同,目前统计显示有49.4%的患儿抗生素疗程<3 d[3],三级医院使用率及疗程低于二级医院,但档次高于二级医院;总体为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比例越高的医院其疗程越长(r=0.643,P<0.01)[9]。
19世纪抗生素发现并用于临床,挽救了大量感染患者,免于死亡,是医学上一个里程碑。但抗生素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其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及耐药菌的产生不容忽视,除此之外,抗生素尚可导致过敏、变态疾病、免疫力低下等并发症。研究表明,出生后1周内使用抗生素且疗程≥5 d者会增加1岁内喘息的发病风险,且这种风险会持续到学龄前期[10-11]。新生儿使用抗生素超过5 d其真菌感染几率明显增加,同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亦略有增加[12]。大样本研究表明,危重感染患者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延长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并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相反,长疗程使用抗生素可增加患儿的死亡风险[13]。早发败血症的抗生素治疗方案目前并无统一共识,低危患者,约29%的医师会直接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