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2年第5期
编号:13181780
看病难,困扰京城60年(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2年第5期
     做充分估计和预防。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医疗机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79~1990年,北京医院从387家增加到512家,病床从2.6万张增加到5.5万张,在厂矿企业推广“工厂防治协作片”工作,做到“小病不出厂、大病不出片、疑难重症转大医院”,中央和厂矿医院全面向社会开放,社会办和民办医疗机构得到快速发展,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状况基本得到缓解,但同期医院亏损运营问题逐步凸显。

    由于国家财政面临较大困难,自1984年开始北京市全面推进了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医疗卫生改革。在经济上调整补偿机制,逐步减少政府投入,允许医院扩大社会服务;在人事制度上,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综合目标责任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支持医务人员开展业余服务。

    在运营管理上,实行综合承包制,扩大医疗机构经营自主权,实行定额管理、科室核算,提高医疗机构自我发展能力;在医疗管理上,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并建立健全质量监控系统。

    经过一系列调整,医疗机构在组织方式、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发展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范围内卫生投入增长使医疗体系规模快速扩张;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内容逐步扩展;医疗机构内部运转效率明显提高。

    但同时,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医疗机构从追求公益目标逐步转向追求经济目标,医疗机构间的关系逐步走向全面竞争。城乡卫生机构经费普遍存在的经费短缺、设备陈旧、技术力量不足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少数医疗机构出现片面重视经济效益的现象,扩大社会服务过程中出现了服务项目乱收费、转院介绍收回扣等新问题,滥用公费医疗现象较为严重。

    针对这些现象,市卫生局不断出台了相应的治理政策。但在总体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和体制转轨激发的新活力,基本保证了改革开放前期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药补医”机制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步扩大,“看病贵”作为看病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逐步成为卫生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规模扩张和全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看病贵”越演越烈,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历次卫生改革的焦点问题。, 百拇医药(傅鸿鹏)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