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区域卫生规划乃医改基石
天津市将区域卫生规划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设计的前提条件,不仅是态度上的重视,更是理念上的突破。
所谓谋定而后动,天津市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坚持规划先行,用三年时间逐步建立起区域卫生规划体系。
在天津市卫生局局长王贺胜看来,区域卫生规划是谋划和思考一切卫生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设计医改、推进医改,首先要清楚医疗服务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如若不然,就只是停留在就现状改现状、就问题改问题的初级层面。
2012年,天津市从科学建立区域卫生规划体系入手,坚持推进社会资本办医事业发展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操作相结合、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在推进卫生资源调整、发展社会资本办医、强化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医院院长》:天津市花了三年时间建立区域卫生规划体系。为何将区域卫生规划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王贺胜:公立医院是政府办的医院,需要政府投入。但是投入的多少需要有理有据,而这个依据就来自于规划。
公立医院改革说到底是改革政府补偿机制。如果没有规划,连公立医院需要多少张床位都说不清楚,如何设计补偿方案?同理,没有规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多少人才,也将无法作答。
很多地方呼吁控制公立医院无序扩张,实则没有规划,就没有控制扩张的有力根据。
目前,公立医院改革是在总量及结构等均不尽合理的现状下进行改革。公立医院数量众多,改革必然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如果砍掉1/3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便不会有如此压力,自然也用不着“以药补医”。
民营医院没有政府补偿,不存在补偿机制改革的问题。
规划先行,一是有利于对资源配置有总体把握;二是有利于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有利于对社会资本办医提供缜密性的导向。因此,我们将区域卫生规划作为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根本。
天津市用三年时间制定了三个规划:第一个层面是贯穿整个“十二五”的“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对天津未来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情况、要求、指标、目标和资源配置状况,都作了详细的设计。
为支撑该规划,天津市做了卫生资源调整规划,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的硬资源和软资源都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配置规划。
在此基础上,天津市进一步细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形成了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规划。这三个层面的规划,构成了天津市区域卫生规划体系。
《中国医院院长》: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是一个难点。为克服这个难点,天津市做了哪些相关工作?
王贺胜:天津市现有两个明确主张:一是规划先行,且规划要成体系。二是保障规划的执行。
为保障执行规划,天津市建立了规划执行责任机制。卫生局、规划局负责制定规划,规划部门负责机构的布局、定点,土地部门负责土地供应。规范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标准。今后新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都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由开发单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交付使用。
其二,目前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建设布局规划已规划至2020年。从大型医疗机构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到村卫生室,都已进行了定点布局,并形成了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规划的电子地图。该地图可对机构规划定位、机构基础信息和相关数据测量进行查询。对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地图显示四周边界,进行土地预留;对基层医疗机构,地图显示点位,进行布局定位。
对新建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划布局进行。
对已有的医疗资源,天津市将医疗机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型医疗机构,重点调整其布局与结构。该类又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5个市级医学中心。其职责是达到学科齐备、设备先进、技术雄厚,代表天津的医疗水平,对外产生影响和辐射。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天津,因此不考虑其布局问题。第二类是9个区域医疗中心。按照均衡提供、平等享受、人人享有的原则,这9个区域医疗中心重点考虑区域布局。第三类则根据天津市的医学学科基础,建立了9个专科诊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也不考虑布局问题,重点是突出特色。
第二个层次是区县医疗机构。天津市将着力提升各个区县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的综合实力,按照三级规模建设,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将各个区县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作为区县域的诊疗中心。
第三个层次是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
《中国医院院长》: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占有何种地位?天津市鼓励什么样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
王贺胜:根据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市医院床位规划总量中,公立医院床位控制在70%以内,社会资本办医床位数占全市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天津市完成列入“十二五”卫生资源调整的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后,不再新增公立医院床位,其余规划床位全部为社会资本建设的非公立医院预留。
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均衡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责,要覆盖全人群,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对社会资本办医,天津市鼓励举办大规模、高品质、专科化、营利性的非公立医院,与基本医疗错位发展,有序竞争,互利双赢。
第一步,按照新的标准和要求,大量引进、新建、改制一批规模大、品质高的社会资本办医。近两年来,天津所建设的项目都是按此标准进行的,如天津和睦家医院、天津新世纪儿童医院、天津(新加坡)马光医疗集团社区连锁医院等。通过这批高标准的项目,树立起天津市社会资本办医的新形象,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第二步,按照新标准,对原有按照过去模式建立的1000余个门诊部和100余家社会办医医院,进行改造和提升。
在制定规划前,2009年天津市的床位总数是4.9万张,社会办医仅占6%~8%,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明显。在积极做出调整后,近期诸多项目完成,天津市社会办医的床位数已经能够达到18%~20%。
《中国医院院长》:天津市如何处理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机构之间的关系?
王贺胜:公立医疗机构的优势在于学科基础和人才队伍;社会办医机构的优势在于资金和管理。天津市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基础理念,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机构自主、市场操作”原则,鼓励和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独立的医疗机构,鼓励采取“强强合作、同质协作、改制提升”等多种措施,真正打通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之间人员、技术、学科、服务等资源共享通道,实现互补共赢。
因此,天津市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同时,实际上把发展社会资本办医事业与加速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
天津市正在细化相关政策,对公立医院如何“改”,对非公立医院如何“管”,主要原则是,对医院的管理不再强化其所有制性质或医院自身性质,而是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管理,这才符合医院自身的运作规律。, http://www.100md.com(曾耀莹)
所谓谋定而后动,天津市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坚持规划先行,用三年时间逐步建立起区域卫生规划体系。
在天津市卫生局局长王贺胜看来,区域卫生规划是谋划和思考一切卫生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设计医改、推进医改,首先要清楚医疗服务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如若不然,就只是停留在就现状改现状、就问题改问题的初级层面。
2012年,天津市从科学建立区域卫生规划体系入手,坚持推进社会资本办医事业发展和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操作相结合、试点先行和整体推进相结合,在推进卫生资源调整、发展社会资本办医、强化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医院院长》:天津市花了三年时间建立区域卫生规划体系。为何将区域卫生规划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王贺胜:公立医院是政府办的医院,需要政府投入。但是投入的多少需要有理有据,而这个依据就来自于规划。
公立医院改革说到底是改革政府补偿机制。如果没有规划,连公立医院需要多少张床位都说不清楚,如何设计补偿方案?同理,没有规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多少人才,也将无法作答。
很多地方呼吁控制公立医院无序扩张,实则没有规划,就没有控制扩张的有力根据。
目前,公立医院改革是在总量及结构等均不尽合理的现状下进行改革。公立医院数量众多,改革必然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如果砍掉1/3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便不会有如此压力,自然也用不着“以药补医”。
民营医院没有政府补偿,不存在补偿机制改革的问题。
规划先行,一是有利于对资源配置有总体把握;二是有利于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有利于对社会资本办医提供缜密性的导向。因此,我们将区域卫生规划作为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根本。
天津市用三年时间制定了三个规划:第一个层面是贯穿整个“十二五”的“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对天津未来医疗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情况、要求、指标、目标和资源配置状况,都作了详细的设计。
为支撑该规划,天津市做了卫生资源调整规划,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需的硬资源和软资源都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配置规划。
在此基础上,天津市进一步细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形成了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规划。这三个层面的规划,构成了天津市区域卫生规划体系。
《中国医院院长》: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是一个难点。为克服这个难点,天津市做了哪些相关工作?
王贺胜:天津市现有两个明确主张:一是规划先行,且规划要成体系。二是保障规划的执行。
为保障执行规划,天津市建立了规划执行责任机制。卫生局、规划局负责制定规划,规划部门负责机构的布局、定点,土地部门负责土地供应。规范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标准。今后新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都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由开发单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交付使用。
其二,目前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总体建设布局规划已规划至2020年。从大型医疗机构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到村卫生室,都已进行了定点布局,并形成了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规划的电子地图。该地图可对机构规划定位、机构基础信息和相关数据测量进行查询。对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地图显示四周边界,进行土地预留;对基层医疗机构,地图显示点位,进行布局定位。
对新建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划布局进行。
对已有的医疗资源,天津市将医疗机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型医疗机构,重点调整其布局与结构。该类又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5个市级医学中心。其职责是达到学科齐备、设备先进、技术雄厚,代表天津的医疗水平,对外产生影响和辐射。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天津,因此不考虑其布局问题。第二类是9个区域医疗中心。按照均衡提供、平等享受、人人享有的原则,这9个区域医疗中心重点考虑区域布局。第三类则根据天津市的医学学科基础,建立了9个专科诊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也不考虑布局问题,重点是突出特色。
第二个层次是区县医疗机构。天津市将着力提升各个区县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的综合实力,按照三级规模建设,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将各个区县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作为区县域的诊疗中心。
第三个层次是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
《中国医院院长》: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占有何种地位?天津市鼓励什么样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
王贺胜:根据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市医院床位规划总量中,公立医院床位控制在70%以内,社会资本办医床位数占全市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25%以上。天津市完成列入“十二五”卫生资源调整的公立医院建设项目后,不再新增公立医院床位,其余规划床位全部为社会资本建设的非公立医院预留。
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均衡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责,要覆盖全人群,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对社会资本办医,天津市鼓励举办大规模、高品质、专科化、营利性的非公立医院,与基本医疗错位发展,有序竞争,互利双赢。
第一步,按照新的标准和要求,大量引进、新建、改制一批规模大、品质高的社会资本办医。近两年来,天津所建设的项目都是按此标准进行的,如天津和睦家医院、天津新世纪儿童医院、天津(新加坡)马光医疗集团社区连锁医院等。通过这批高标准的项目,树立起天津市社会资本办医的新形象,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第二步,按照新标准,对原有按照过去模式建立的1000余个门诊部和100余家社会办医医院,进行改造和提升。
在制定规划前,2009年天津市的床位总数是4.9万张,社会办医仅占6%~8%,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明显。在积极做出调整后,近期诸多项目完成,天津市社会办医的床位数已经能够达到18%~20%。
《中国医院院长》:天津市如何处理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机构之间的关系?
王贺胜:公立医疗机构的优势在于学科基础和人才队伍;社会办医机构的优势在于资金和管理。天津市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基础理念,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机构自主、市场操作”原则,鼓励和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独立的医疗机构,鼓励采取“强强合作、同质协作、改制提升”等多种措施,真正打通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之间人员、技术、学科、服务等资源共享通道,实现互补共赢。
因此,天津市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同时,实际上把发展社会资本办医事业与加速公立医院改革相结合。
天津市正在细化相关政策,对公立医院如何“改”,对非公立医院如何“管”,主要原则是,对医院的管理不再强化其所有制性质或医院自身性质,而是按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管理,这才符合医院自身的运作规律。, http://www.100md.com(曾耀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