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3年第2期
编号:13173085
平衡最美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3年第2期
     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提供的各种产品,包括药品、耗材和医疗服务等等,到底价值几何,哪些属于合理消费,一直是医疗卫生界争论不息的话题。

    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因为没有核算出真实的药品生产和流通成本,所以直没有找到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因为没有对医务人员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医院运营成本进行严谨的测算,所以医疗服务应如何定价亦是众说纷纭:因为没有对基本医疗保障范畴进行清晰的界定,所以基本医疗保险直挣扎在保障水平不足与医保资金滥用并存的泥潭中。

    以这些论点为基础,无论是医保与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支付额度乃至药品采购权之争,还是物价部门与医疗服务提供方的产品定价之争,似乎又都是上述问题的衍生品。

    于是,算清医疗服务成本,为与医保等部门进行谈判和争取政府补偿政策提供依据,成为很多医院进行所谓成本核算的主要动力之。仿佛成本核算并不是个单纯的、医院内部的运营管理内容,更是有朝一日争取自身利益的杀手锏。

    孰不知,算清成本只是供方的厢情愿,物价和医保部门却无此打算。

    作为掌管着众多产品定价权、却仅有少得可怜的十数名工作人员的物价部门,他们更多关心的是,降低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对经济和民众的负面影响。

    医保部门更是看米下锅。以镇江为例,人保局视当年的筹资情况向卫生局下设的医保结算中心拨付保费。后者也只能视保费的多少对医疗机构进行再分配。总钱数已定,在两次谈判过程中,医疗服务及其定价的合理与否并不重要。医疗机构要么陷入机构间的内部竞争,要么团结起来,共同倡导保费的更合理使用,以及筹资额度的提高。

    在实行多党制的台湾岛内,面对势力强大的当局和连当局都畏惧的民意,医疗机构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认清了形势的台湾医管界,更多地将精力放在精细的内部管理和成本控制上,逆来顺受,同时努力开拓岛外及特需医疗市场,以医补医。

    这未尝不是大陆医疗机构的未来。

    然而,熬过严冬必是春。医疗毕竟是种必需品,医疗机构也毕竟是医疗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极。当其被压抑到极致时,曙光便在眼前。在苦苦挣扎许久之后,2013年起,台湾医疗机构终于迎来了第二代健保制度的启动,医保筹资额度的提高成为可能。

    反观大陆刚刚起步的全民医保,医疗机构受医保支付的影响仍然有限,很多医院刚刚感受到医保带来的支付压力,真正的冬天还没有到来。也有些医院管理者们,或许还怀着丝侥幸,冬天未必真的到来。

    但无论如何,因为关系民生,医疗在哪里都不会是完全市场化的医疗。医疗机构所能争取到的,也永远不是道理,而只是种生态平衡。, http://www.100md.com(修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