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打开患者心扉(1)
中国各大医院中的心理治疗,均是以服用药物为最终的解决方式。实际上,这条路是永远走不通的。
1986年,当国人还不能将音乐与疾病的治疗联系到一起时,我已经奔赴美国费城的天普(Temple)大学攻读音乐治疗学专业。在十载的学习与历练后,终于可以将这门新兴学科带回祖国。1997年,我国的第一所专门的音乐治疗研究机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诞生了。
起源二战
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系统的治疗方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登上历史舞台的。当时,美军、英军与日军在东南亚对战,日军实力雄厚,美、英溃不成军,情况危急。
在东南亚的一所野战医院中,伤员遍地,食物供给严重不足,药品更是供不应求。东南亚炎热潮湿的气候令美国士兵难以忍受。由于长期受蚊虫叮咬、出汗等因素的影响,伤员术后伤口感染率不断攀升,病情恶化后导致白血病,死亡人数越来越多,士兵的不满情绪蔓延。
为了稳定伤员的情绪,一位年轻的医生找来一台留声机,随着当时最流行的乡村音乐声响起,在场的所有人一下子都安静了下来。伤员的情绪不再激动,沉醉在音乐之中。
更有趣的事情出现了,不久后,这所医院的术后感染率与死亡率均有所降低。通过医生进一步观察发现,该院术后的愈合期与其他医院相比,平均缩短了一半的时间。当美国国防部了解到音乐对医疗的巨大影响后,很快便向各个野战医院推广这一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战结束,很多驻外参军的医生回到本土后,也都将这种治疗方式延续了下来。
1950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音乐治疗学的国家协会,专事探讨、推广音乐疗法。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成立此类组织,并实现了国际性的专业交流活动。至此,音乐疗法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
20世纪70年代,美国音乐治疗协会通过大量的临床录像、资料、数据、研究报告的展示,说服国会,最终,联邦法律规定老年病医疗机构必须设有音乐治疗。至此,美国医疗体系开始接受非医学专业的音乐治疗师进入医学领域。并且,患者接受音乐治疗而产生的费用也被纳入医保。美国有6000余名音乐治疗师工作在监狱、性虐待与性虐待救助、生理残疾、老年痴呆症、临终关怀等不同领域。
音乐治疗可谓医疗的补充治疗。当医学的生理治疗无法达到治愈之效时,通过音乐治疗却可以改善患者的记忆功能、认知功能、行为功能、语言功能和情绪功能,并能够使人在生命的最后的阶段,提高生命质量。音乐治疗师根据患者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及疾病种类的差异,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为其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通过对音乐的体验,激发其生理或心理的变化,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令人惊叹的魅力
从天普大学毕业后,我到了美国的一家精神病院工作。在美国,精神病症的治疗,并非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综合治疗法。医疗制度也不同于中国的主诊医生负责制,而是医疗小组负责制。
医疗小组的成员包括精神科医生、普通医生、心理治疗师、音乐治疗师、护师及社会工作者六个人。医疗小组成员中任何一名成员都可在诊疗中担任主导者。小组成员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如:患者在60分钟的干预治疗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活动达到60%以上的次数、三次主动的积极语言表达等。随后,小组中每位成员分头进行干预治疗。一个月后例行会诊,届时,每位小组成员都要汇报这一个月内该名患者在其分管的领域中的治疗进展,然后由医疗小组结合康复目标,整体评估治疗效果,并对无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改进。
那时,我是一位新人,刚刚走出学校大门,身为音乐治疗师的我却对于美国歌曲了解不多,很是自卑。唯一让我感到自信的便是每月一次的例会。因为每次报告中,经过我干预治疗的患者,其康复指标均高于其他成员。
在我所接收的患者中,有一名男孩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让所有医生都头痛的疾病。医生们不敢与他接触,因为他有暴力倾向,行为时常失控,如同野兽一般,经常伤害他人。因此,在医疗小组其他成员的报告中,一致写到:该患者具有攻击性,且注意力极为涣散。唯独我的报告却记录着:无攻击性,且注意力集中。这便引起了医疗小组其他成员的质疑。
事实上,这名男孩极富音乐天赋,对吉他的学习非常热衷,而我对他的干预治疗方式便是教他学吉他。在整个60分钟的干预治疗中,他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地学习,没有攻击性行为,更没有攻击性语言,与我配合得非常好。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可以恢复健康的患者,关键在于医院为他提供怎样的治疗条件。如果治疗方式选用恰当,并对他进行长期训练,将会改变他的行为与性格。在这个案例中,医疗小组一致认为:音乐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后来,我被分配到一个由10位年长的重症抑郁症患者组成的抑郁症治疗组。我负责组织他们唱一些老歌,增加互动。一位心理治疗师与一名护士负责配合我工作。心理治疗师拿着麦克风和音响,当某位患者在唱歌时,他就将麦克风举到那位患者嘴边,放大他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独唱的感觉,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一直以来,一位黑人老太太总是在低着头,坐在角落里,没有任何反应。由于这个治疗区的很多患者都是如此,治疗师们早就习以为常了。但当我带领大家唱到一首《愿上帝保佑美利坚》(相当于我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之类的爱国歌曲)时,那位老太太突然抬起头,跟着我大声地唱了起来。这时,只见心理治疗师格外激动,冲到了老太太面前,为她举着麦克风,直到她唱完这首歌曲。我疑惑地问他:“这是什么情况?”他激动地说:“你能想象到么?这位老太太二十多年来就没出过一声,今天居然大声唱歌了!”不要拒音乐治疗于千里之外
音乐对人类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2012年中国颁布的《精神卫生法》中,再次强调了医院只接受具有医学背景的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拒绝非医学类的干预治疗方法。这项法律将人视作机器,只能单一地接受吃药打针动刀子的生理治疗,至于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却无人问津。《精神卫生法》同时明确了,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心理咨询师不允许进入医院执业。中国各大医院中的心理治疗,均是以服用药物为最终的解决方式。实际上,这条路是永远走不通的。, 百拇医药(高天)
1986年,当国人还不能将音乐与疾病的治疗联系到一起时,我已经奔赴美国费城的天普(Temple)大学攻读音乐治疗学专业。在十载的学习与历练后,终于可以将这门新兴学科带回祖国。1997年,我国的第一所专门的音乐治疗研究机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诞生了。
起源二战
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系统的治疗方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登上历史舞台的。当时,美军、英军与日军在东南亚对战,日军实力雄厚,美、英溃不成军,情况危急。
在东南亚的一所野战医院中,伤员遍地,食物供给严重不足,药品更是供不应求。东南亚炎热潮湿的气候令美国士兵难以忍受。由于长期受蚊虫叮咬、出汗等因素的影响,伤员术后伤口感染率不断攀升,病情恶化后导致白血病,死亡人数越来越多,士兵的不满情绪蔓延。
为了稳定伤员的情绪,一位年轻的医生找来一台留声机,随着当时最流行的乡村音乐声响起,在场的所有人一下子都安静了下来。伤员的情绪不再激动,沉醉在音乐之中。
更有趣的事情出现了,不久后,这所医院的术后感染率与死亡率均有所降低。通过医生进一步观察发现,该院术后的愈合期与其他医院相比,平均缩短了一半的时间。当美国国防部了解到音乐对医疗的巨大影响后,很快便向各个野战医院推广这一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战结束,很多驻外参军的医生回到本土后,也都将这种治疗方式延续了下来。
1950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音乐治疗学的国家协会,专事探讨、推广音乐疗法。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成立此类组织,并实现了国际性的专业交流活动。至此,音乐疗法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
20世纪70年代,美国音乐治疗协会通过大量的临床录像、资料、数据、研究报告的展示,说服国会,最终,联邦法律规定老年病医疗机构必须设有音乐治疗。至此,美国医疗体系开始接受非医学专业的音乐治疗师进入医学领域。并且,患者接受音乐治疗而产生的费用也被纳入医保。美国有6000余名音乐治疗师工作在监狱、性虐待与性虐待救助、生理残疾、老年痴呆症、临终关怀等不同领域。
音乐治疗可谓医疗的补充治疗。当医学的生理治疗无法达到治愈之效时,通过音乐治疗却可以改善患者的记忆功能、认知功能、行为功能、语言功能和情绪功能,并能够使人在生命的最后的阶段,提高生命质量。音乐治疗师根据患者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及疾病种类的差异,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为其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通过对音乐的体验,激发其生理或心理的变化,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令人惊叹的魅力
从天普大学毕业后,我到了美国的一家精神病院工作。在美国,精神病症的治疗,并非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综合治疗法。医疗制度也不同于中国的主诊医生负责制,而是医疗小组负责制。
医疗小组的成员包括精神科医生、普通医生、心理治疗师、音乐治疗师、护师及社会工作者六个人。医疗小组成员中任何一名成员都可在诊疗中担任主导者。小组成员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如:患者在60分钟的干预治疗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活动达到60%以上的次数、三次主动的积极语言表达等。随后,小组中每位成员分头进行干预治疗。一个月后例行会诊,届时,每位小组成员都要汇报这一个月内该名患者在其分管的领域中的治疗进展,然后由医疗小组结合康复目标,整体评估治疗效果,并对无效的干预措施进行改进。
那时,我是一位新人,刚刚走出学校大门,身为音乐治疗师的我却对于美国歌曲了解不多,很是自卑。唯一让我感到自信的便是每月一次的例会。因为每次报告中,经过我干预治疗的患者,其康复指标均高于其他成员。
在我所接收的患者中,有一名男孩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这是一种让所有医生都头痛的疾病。医生们不敢与他接触,因为他有暴力倾向,行为时常失控,如同野兽一般,经常伤害他人。因此,在医疗小组其他成员的报告中,一致写到:该患者具有攻击性,且注意力极为涣散。唯独我的报告却记录着:无攻击性,且注意力集中。这便引起了医疗小组其他成员的质疑。
事实上,这名男孩极富音乐天赋,对吉他的学习非常热衷,而我对他的干预治疗方式便是教他学吉他。在整个60分钟的干预治疗中,他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地学习,没有攻击性行为,更没有攻击性语言,与我配合得非常好。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可以恢复健康的患者,关键在于医院为他提供怎样的治疗条件。如果治疗方式选用恰当,并对他进行长期训练,将会改变他的行为与性格。在这个案例中,医疗小组一致认为:音乐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式。
后来,我被分配到一个由10位年长的重症抑郁症患者组成的抑郁症治疗组。我负责组织他们唱一些老歌,增加互动。一位心理治疗师与一名护士负责配合我工作。心理治疗师拿着麦克风和音响,当某位患者在唱歌时,他就将麦克风举到那位患者嘴边,放大他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独唱的感觉,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一直以来,一位黑人老太太总是在低着头,坐在角落里,没有任何反应。由于这个治疗区的很多患者都是如此,治疗师们早就习以为常了。但当我带领大家唱到一首《愿上帝保佑美利坚》(相当于我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之类的爱国歌曲)时,那位老太太突然抬起头,跟着我大声地唱了起来。这时,只见心理治疗师格外激动,冲到了老太太面前,为她举着麦克风,直到她唱完这首歌曲。我疑惑地问他:“这是什么情况?”他激动地说:“你能想象到么?这位老太太二十多年来就没出过一声,今天居然大声唱歌了!”不要拒音乐治疗于千里之外
音乐对人类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遗憾的是,2012年中国颁布的《精神卫生法》中,再次强调了医院只接受具有医学背景的医生为患者进行诊疗,拒绝非医学类的干预治疗方法。这项法律将人视作机器,只能单一地接受吃药打针动刀子的生理治疗,至于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却无人问津。《精神卫生法》同时明确了,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心理咨询师不允许进入医院执业。中国各大医院中的心理治疗,均是以服用药物为最终的解决方式。实际上,这条路是永远走不通的。, 百拇医药(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