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共谋医联体
中国医改真正的深水区在于,当医疗费用的总支出超过了政府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时,如何既提供充足的医疗服务,又降低费用。2013年,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联体的概念,希望以此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整合和协同,从而使充足服务和降低费用兼得。4月底,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和英国电信共同举办的2013年中英医疗发展圆桌会议在京召开。参会嘉宾分享了中英两国医联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就医联体的定义、是否适应中国医改需求、以及医联体建设中需要的注意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医院院长》:新医改推进至今,如何看待目前鼓励探索医联体的风潮?
赵平:中国的医改面临不可避免的问题与挑战。2012年,全国诊疗患者数量达69亿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28亿人次,全国出院患者数量1.79亿人次,比2005年增加了8198万人次。这说明中国老百姓因经济原因无法医院看病的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与此同时,中国医疗工作数量急剧增长,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医疗机构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医疗费用急剧增加。2005年全国卫生费用的总量是8659亿元,2012年上涨至28914亿元,占GDP的5.57%。根据卫生经济学家的推算,到203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将占GDP的8%。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支出比例分别是31.3%、35.2%和33.4%;与2005年的数据相比,政府和社会的比重分别上升13.4%和5.3%,而个人比重下降了18.9%。也就是说,新医改使广大群众受益的效果已经显现,而政府的负担也随之不断加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5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