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3年第17期
编号:13153476
刘清泉:中医实践者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3年第17期
     去采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下称“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之前,记者曾在北京卫视健康大讲坛看过刘清泉的一期节目。印象中,刘清泉是儒雅而时尚的,就其外形而言,实在无法让人联想到“老”中医。

    走进刘清泉的办公室,室内一股浓郁的中草药香味。他穿着白色短衬衫,脚下一双千层底布鞋,温和地招呼大家就坐。与他近距离接触,就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浓郁的安定和沉稳气息。两个小时的交谈并不是很连贯,在这一上午的时间里,有员工找他确定工作,有学生找他讨论实习事宜,当然还有慕名而来找他看诊的患者。不过,他始终温和而平静,看不出被打扰的不耐烦。

    “中医的特点是兼容和包容。”刘清泉身上的特质与中医的特质不谋而合。

    “洋气”的中医

    从SARS到H1N1流感,再到今天H7N9流感;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芦山地震,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犹如医疗卫生行业的一场战役。在战斗中,中国应对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中医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赫。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医是中国唯一治病救人的学科。现如今,在普通百姓心中,中医是养生和治疗慢病的手段。“这其实是错误的。中医的整个发展历史,都是围绕传染病发展趋势的,对传染病的急性治疗有很多经验。中医的确有两大擅长,即养生和治疗急症重症。”刘清泉严谨地说。

    中医的养生功效是被众人所知晓和接受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同时又被誉为第一部养生宝典,同样,也奠定了中医急症学的理论基础,“它论述了相关急症的疾病病名、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治要点,同时对中医急诊学临床思维有了纲领性认识。”刘清泉说,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直到明清时期吴又可所著的《瘟疫论》,中医在急症重症治疗方面的理论日臻成熟。

    但是,急诊、危重急症是西医的概念,中医并没有独立的学科。由于西医急救体系的完善,更多的人形成了急救是西医范畴、中医是治疗慢病的错误观念。而这种错误的根源,正是中医自身技术传承的困难造成的。

    刘清泉起身拿出由他主编的两个版本的《中医急诊学》教材。“我花了20余年研究中医急症重症,虽然这些工作仅仅是为它今后的发展做铺垫,但现在至少我们有了教材,就如战士有了武器,可以去应用了。”

    20余年间,刘清泉从一名普通的中医大夫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医科室主任,直到成为一院之长。“我做中医的时候,就想着做好一名中医的本分。当科室主任时,我考虑的是如何将科室建设成中医的科室;现在成为中医医院院长,我考虑的是将医院打造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封闭。”刘清泉辩证地说,“中医是很洋气的,其千百年来的发展,始终和当时最先进的文化融为一体。”

    据刘清泉介绍,唐朝时期,中医接受了很多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药物,很多药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为中医所用,中医也因此得到更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中医及其管理者,若是排斥先进的外来技术,最终将走向灭亡。”刘清泉总结。

    “比如CT和MRI等设备,不仅西医院可以用,中医医院同样可以使用。只不过,中西医看片子的方法有所差异罢了。西医可以通过脑部的CT片诊断患者为脑出血,而中医可以通过中医的症候归纳总结出自身的诊断。这套变化,实际上是中医逐渐融入现代科技的知识来发展提高,并不是用了现代科技就不是中医了。”刘清泉甚是睿智,“所以对中医管理者来讲,我们要关注的就是如何融入。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的融合必将由中医完成。而中西医的融合,又必将对人类医学产生巨大推动。”

    实践出真知

    中西医融合的客观需求,对中医医院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没有特别系统地学过管理学。”刘清泉笑着说,“但是,自从当了院长后,我也参加了几次院长培训。”他发现,医院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无论是电话回访、公开招聘、设立运营管理处、实行护理垂直管理等,其实都与专家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方法相呼应。实践出真知,在刘清泉身上得到了最佳体现。

    引进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刘清泉上任后的一大举措。他认为,中医医院同样可以使用管理工具,但应在使用过程中融入中医理念,更适应中医医院的文化,为中医学科发展服务。

    为了提高中医医院的竞争力,让普通民众和卫生管理部门看到中医医院的价值,降低平均住院日和总住院费用,是刘清泉在医疗方面思索的事情。“如果一名患者在西医医院需要住院10天,在中医医院却要住15天,如此一来,中医医院就没有优势。只有当平均住院日与西医医院持平,同时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才更有竞争力和存在价值。”

    只有给中医医院准确定位,让外界认可中医医院存在的价值,才能探讨发展好与坏的问题。有了好的外部环境,紧接着需要做的是,提升中医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中医看诊自觉性。“现在的中医不自信、不自强、不自立、不自觉。所以中医才自己逼自己走上了不擅长的道路。”在他看来,当前国家层面的很多医学人才培养政策,并没有细化地考虑中医人才培养的特点。因此,中医医院在人才培养上更应多下功夫。而首当其冲的是,要让中医人自觉地理解和运用中医。“中医只有自觉应用中医的方法思考问题,才能中兴。”

    作为院长,刘清泉开始更多考虑培养医院医生的自觉性。如在医院推开“三级查房”制度,主任医师查房的硬性要求是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必须将中医理论交代清楚,引导下级大夫应用中医理论看诊。

    几年来,医院陆续开展了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设和《北京中医医院核心价值观读本》的出版,与之相适应的《员工手册》也已出炉,对最能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诊疗行为、言语仪表、教学传承、同道相处等方面的行为规范,进一步明确。

    在这一点上,刘清泉也是身先士卒,采访当天,有患者因过敏性鼻炎来找他,在仔细号脉、看舌苔情况、询问季节发展情况后,最后开的方子中没有一样是抗过敏的药物。“患者是饮证,少阳枢机不利,需要将应急状态压一压。”尽管患者用西医的诊断标准前来看诊,但他还是以中医的理论为患者看诊开方。这就是一名中医的自觉。

    身为医者,应该将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己任,让百姓享有更多的优质中医资源。而作为中医学界的龙头医院之一,北京中医医院派出优秀的中医去社区医院坐诊,为百姓提供更可及的医疗服务。为了扩大中医的影响力,医院还跨省对其他中医医院进行对口支援,帮助其培养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而这一系列的努力,都只为了扩大中医实践的影响力,从而发展中医事业。, 百拇医药(田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