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4年第9期
编号:13129889
沪上园区开进(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4年第9期
沪上园区开进

     然而,最初将核心模块定位于高端医疗的园区,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障碍。

    在2005年左右,中国并不具备发展高端医疗的政策环境。中外合资医院的审批权限在国家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且审批难度较高。

    “园区当时如果仅仅盯住高端医疗这块蛋糕,必将陷入停滞不前的泥潭。”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副总经理王永茂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当时开办高端医院面临的困难太大,且医疗服务投资成本巨大,想实现盈利需要更长时间。

    “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只靠贷款搞医院建设,很难维持园区的长期运行。”王永茂说,综合考虑之后,园区纳入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进而打造完整的医学产业链。

    在园区的决策者看来,医疗器械对高新技术的推动作用明显,且与张江大力发展的生物医药错位明显。而彼时的医学园区面临的是基础设施极为不配套,基建百业待举。
, 百拇医药
    这一顺势的决策使园区将医疗器械产业作为当时的发展重点,因而形成了现今的园区产业结构。园区按照高端引领、先扬名后集聚、发展优势子行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步骤,逐步将医疗器械产业作出规模与成效。

    医药产业在不久后也被纳入园区,成为发展新生力。2009年,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园区和张江、康桥连成一体,按照市政府要求承接产业转移,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成为引入重点。当年便有12家此类企业签约入驻,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成为上海市首批服务外包专业园区。

    同时,在园区建设中,政府资本投入压力趋紧。银根收紧使得资金需求巨大的园区犹如遭遇晴天霹雳。

    2006年,园区决定采取市场化运作,用社会资本撬动园区建设。园区先后成立三个子公司,分别负责医谷商务园、时代医创园和动迁基地的开发建设。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定位在2011年等来了投资医院环境的成熟。
, 百拇医药
    全国首家“建管用”分离模式的高端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奠基。这一中心在投资、建设、管理、运作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新尝试,已进入试运行的浦东首家高端医院被当作承接上海市公立医院改革和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的先行试点。除此之外,上海同济宝隆医院、上海伊丽莎白国际妇产医院、德舟国际医院等项目已签约,正在进行相关审批。

    “园区内的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药品等企业,会在设备采购和售后服务上进行优先合作。同时,园区层面也在考虑为园区内的医疗机构之间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园区资源整合度。”王永茂表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近几年将在公用基础设施和平台上进行较大投入。

    目前,园区内已经入驻的还有3所院校和百余家企业,“医学城”设想已初现雏形。按照目前的园区定位,到2022年,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将吸引15家以上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形成高端医疗和公共医疗相结合的综合型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园区还将集聚近千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相关企业,形成200亿至300亿元级的产业规模;同时,园区内各类院校、研发中心、产业平台相继落户,构筑起“医、教、研、产”为一体的产业生态。
, 百拇医药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瞄向“四化”

    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立体化产业模式不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开创了一种新模式。而其参考对象,也是美国德州医学中心。相比于浦东地区广阔地域的大产业,约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1/12的新虹桥医学中心,则选择在100公顷的地域内精耕细作。

    起步较晚的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有着更成熟的外部政策环境,上海市面临的高端医疗市场也有了官方统计。面对广阔的市场需求,医学中心在选址上就相对明确地选择了交通枢纽地带的商务区。16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000余个小城镇,中心围绕自身位置,测算出沪宁杭三小时城市服务圈。

    中心将自身直接定位为“改善上海投资环境,促进上海转型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建成现代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区,医改的实验区”。“在建设上,政府为我们制定了‘四化’原则。”顾春华向记者解读,即市场化、高端化、国际化和集约化。
, 百拇医药
    市场化即所有的建设要素都要通过市场规则解决。中心内不存在政府免费或者低价划拨土地的现象,所有用地按照商业规则交易。与存在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言,新虹桥的投资建设模式相对简单很多。从前期投资、建设以及后期运行,所有环节都通过市场方式解决。

    “高端化也就意味着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只做高端,并且只做医疗,对其他相关产业几乎不会涉及。”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推进办主任许速向《中国医院院长》记者描述,上海市所在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市场在明年将达到165亿至185亿元,这一市场面临严重缺口,而且现有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效率要低很多。

    国际化的含义在顾春华看来,中心引进的医疗品牌必须是国际品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通过市场投资主体自身品牌来整合、吸引生产要素,像泰和诚医疗和新加坡百汇医疗等高端品牌,一般都有办医院和管理医院的经验与能力。进入中心后,它们可以和区域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医师资源等多方面的合作,“这些新建医疗机构自身的品牌和内涵要相对高很多。”

    集约化成为中心的一大显著特点。在顾春华看来,医技外包、可共用资源平台集中化,是国内外通行的行业趋势。目前已经在建的医技中心将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内的医疗机构提供集成式医技服务。这一中心未来还能为上海及其他地区提供服务,医技中心由政府控股的上海虹信医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额投资建设并运营。

    然而,医技中心的建设也不乏受到外界“垄断平台”的质疑。顾春华对此解释,就目前的合作而言,园区内的医疗机构都是乐意接受的。“从市场化的角度而言,各机构是有节约成本的积极性的。这不能强买强卖,按照市场化资源分配方式建立的运营模式,才是可以运行下去的。”, 百拇医药(张颂奇)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