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4年第9期
编号:13129637
沪上园区开进(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4年第9期
     困局待解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期待优质资源解放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包含各类医学相关企业,而最让王永茂和园区管理层忧虑的,则是园区内的医疗机构。

    即使坐享诸多政策优势,且在医改试验区里的园区能相对自由地尝试社会资本办医的模式与途径,但在王永茂看来,政府若不松绑核心资源,园区内医疗机构的发展仍面临很大阻力。

    首先,土地问题首当其冲。

    一方面,在园区内兴建医院所用土地,不能按照医疗用地,而是按照商业办公用地,这显然抬高了举办医疗机构的成本。在商业规则下,紧缺的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享受着政府给予的诸多待遇,使得民营医疗机构几乎不可能同公立医院进行公平竞争。
, 百拇医药
    其次,医疗机构审批严格受限。

    王永茂认为,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掌握着医疗机构审批权,它们对新机构审批尤为慎重。一方面,国家对于增量医疗资源的建设积极鼓励;另一方面,投资方对投资项目十分焦急,而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在了中间审批环节。“‘法无禁止即可为’,审批者应该考虑这一原则。我们引进的很多资本面临诸如机构审批、设备配置等指标的限制。”王永茂表示。

    第三,人力资源短缺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好医院的前提是要有好的医生资源。“公立医院的医师多点执业依然没有真正打开,人才缺乏正常的流动。现在的社会办医想一想很热,但是办下来很难。”王永茂感慨,“园区11年的办医经历,可谓尝尽酸甜苦辣。”

    近几年,社会资本的引入使得园区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即将正式营业的合资建设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便是一个典型。园区通过二级开发公司引入个人和机构在内的社会资本,一方面解决了资金瓶颈,另一方面又带来了管理团队。这对于市场化运作的国资公司而言,这种二级公司股东的引入益处明显。
, 百拇医药
    谈及发展困境,王永茂坦言,园区的发展空间还不够大,园区在市级层面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有待建立。作为部市共建单位,原卫生部和上海市有联席会议机制,而随着机构和人事变动,这样的常设机构已不复存在。“可以把一些层面的协调再提高一些。如果没有机制保障,任何一个缺陷都可以把你压垮甚至废掉。”王永茂建议。

    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让市场引导决策

    “每一家医院都有一个主投资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国资,会参与到中心内每一个项目的股权出资之中,基本上对每家专科医院间接持股30%,直接持股在10%至15%。”顾春华介绍,政府入股使得园区内医疗机构在前期的项目审批和流程上,强化了议事协调能力。若单体的医疗机构申办医疗机构,则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时间与资金成本的闲置浪费。

    顾春华认为,对于市场条件好的项目,政府可以少做一些。而如果市场条件不具备,政府出力再多,可能都难见实效。很多地方政府免费划地、免税等优惠政策,可能违背了市场规律。
, 百拇医药
    “医疗投资已经市场化,但是相关审批决策部门却没能跟上市场化要求。”顾春华标识,审批难在中心建设中表现还是很明显的。对审批机构而言,每一次创新都对其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而相关机构应把监管作为重点中的难点进行研究。但对监管能力不足的政府机构而言,审批就将变得异常严格。

    而这就将造成踏实做事情的人受到阻碍。显然,行政审批部门在新时期能否解放思想,及时推动监管和治理机制的思路变革,将对产业形成很大影响。

    “如果审批成为障碍,改革还如何能够创新?一批人在改革,而一批人却依旧守着僵化的机制,这对社会发展是一种内耗。”顾春华深有体会,直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中心面临的下一步挑战是建成后的运营。这种全新的模式能否适应市场需求,仍然面临未知的挑战。

    “我们面临着互联网时代下的深刻变革,未来传统的医疗模式是否会被攻破,都要有长远的思考。”顾春华说,前者的挑战是现在能够感受到,这些困难或许只是阵痛,但后期运营将是一项长期考验。

    据介绍,中心推进办作为服务协调部门,将帮助这些机构熟悉中国的市场环境。搞清楚什么是医院能做的、什么是需要园区层面的整合进而把需求转化为资源的,从而打造出中心的品牌。

    “资源调配不能过分依赖行政指令,否则园区的发展就难以持续,也难以在市场上被他人复制。”顾春华说。, http://www.100md.com(张颂奇)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