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一”破解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难题(2)
改财政“供需兼投”为“集中投需方”
目前存在一种“国家的钱向下走,患者和医生却向上涌”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对公立基层医院实行财政基本“包养”(即人员工资、医疗设备、基本建设均由政府投资)政策,换来的必然是“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机制,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如果将政府医改投资集中用于帮助农村居民提高健康保险(包括治病、防病和“社区健康养老服务”等)水平,所有医院都只能通过为参保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健康保险服务吸收健康保险基金生存和发展。为了生存和发展,许多农村基层医院(包括公立和非公立的)就会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主动与县级医院联姻,通过靠大靠强来增强自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如果政府改变对农村公立基层医院的“包养”政策,破除“大锅饭”机制,真正让基层医务人员人尽其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加之医联体再出台向基层医院倾斜的物质和精神(包括薪酬、升职和晋级等)鼓励措施,就会吸引更多的医疗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自愿留在基层工作,甚至还可吸引医联体内和社会上的人才主动要求到农村基层医院工作。
, http://www.100md.com
当政府不直接投资办医院了,那么政府就能把时间和精力从“办”医院转移到“管”医院上来。政府的责任除逐步加大健康保险投资力度外,就是监督所有医院的服务质量,协调医、患、保的关系,防止医联体独家垄断。
医联体的成本与质量控制
长期以来,由于垄断我国医疗市场的公立医院绝大多数由政府举办,因而即使服务成本再高、服务质量再差也没有破产倒闭的风险。加之医保管理方法不科学,导致医院的医疗成本越高(越是滥用药和滥检查)、医疗效果越差(门诊次数越多、住院时间越长),那么医院的经济收入越丰厚,医院也就越兴旺发达。这是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医院不重视成本与质量控制的两个根本原因。
如果让所有县域医联体(包括公立和非公立)及其成员单位都成为独立承担市场风险的法人实体,加之再创新健康保险管理方法,让医联体在自己“点菜”自己“埋单” 的同时让参保人有自由选择“定点”的权力,那么医联体对成本与质量控制的态度必然会有180度的转弯:由“不重视”变为“高度重视”。当然,仅有“重视”还不够,还必须“懂得”。也就是医联体不仅“重视”,而且必须“懂得”如何实行成本与质量控制。
, 百拇医药
那么,县域医联体如何实行合理、有效的成本与质量控制?这有医疗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有医院管理方面的知识。就医院管理而言,笔者认为,医联体必须“懂得”以下“三个现代化”:
一是必须“懂得”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医联体应借鉴现代企业管制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建立和完善新型用人和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
二是必须“懂得”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政府应建立独立的医院管理人才职称体系及其配套薪酬制度。公立医联体的高层管理人员应改现有的党委、政府直接“任命制”为向社会公开“竞聘制”,对医院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必须要有医院管理学历和职称要求。 应逐步建立医院管理职业经理人制度。医联体还应创造条件鼓励医院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自觉学习管理知识,并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三是必须“懂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医联体应根据自身条件,在健康教育,防病信息发布,远程会诊与查房,视频教学,双向转诊,医疗、药品、财务管理,医疗服务成本与质量信息采集与处理,参保人对医务人员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等方面,开发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用更低的运行成本,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效果。
掌握和应用“三个现代化”,对于比普通医院规模更大、管理层级更多的医联体而言,显得更加重要。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实行“管办分离”。
所以,只有让县域医联体做到:既“联体”又“联心”,运用科学健保管理方法和科学财政投资方式,以“鲶鱼效应”打破垄断,用“三个现代化”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通过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强化市场配置资源意识,才能建成、建好县域“四合一”医联体,从而促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百拇医药(熊茂友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