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4年第14期
编号:13124571
被污染的和被损害的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5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4年第14期
     二十年来中国的学术生态如何?

    这是一个严肃且沉重的话题,更是中国知识界乃至全球华人世界无法回避的现实。刘东,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我国美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带着历史的责任感试图找到答案。

    “在最近这一二十年间,自己对于这种日渐严重的污损,总有一种难以释怀的焦虑与牵念,因为几乎就是在眼睁睁地注视着,周遭的学术生态在直线地下滑,甚至干脆是朝‘跌无可跌’的底线之下坠落!有时候,它简直就被污染得让我们透不过气来,简直就被损害的让我们锥心泣血……”出于这样一种心结,刘东想去唤醒“铁屋子”里的人。

    那些被污染的是什么?在《保护大学生态》一文中,作者发出质问:如同难以凭常识去理解究竟为什么非要先给国民经济预设一个固定的年增长率,然后在据此施展种种宏观调控手段迫使事实靠近自己的预言一样,为什么非要抢先宣布哪所高等学府注定会在多少年内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然后让教学和科研统统围绕这种拍脑袋式的表态打转。中国学术曾有的黄金时代并非其国力强盛之时。在《众生喧哗的大学论说》中,作者以北京大学为例。北大在蔡元培校长主政并未加入过国际排名,但当时的北大肯定有它的世界地位,并肯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过无可替代的辐射。因为,那些“暗自为学术的复萌守先待后,果然一旦焕发生命力的机运来临,它立刻就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所以,当面对“任何心血来潮的改革、朝令夕改的改革、机械照搬的改革、伤筋动骨的改革,都有可能被赋予某种天然的合法性,即使它们并不能被基于常识来理解”之时,作者忍不住来提醒人们:决不可以经济学的“丛林原则”,毒化了超越功利的学术研讨氛围。

    那么被损害的是什么?作者在《形式合理化只是必要条件和最低标准》、《“文胜质则史”的真义》和《历史与现实的学术剽窃》中反思,何以只对照一下最基本的形式规则,在已被称为恶俗的学术界就出现了如此腐败的风气。

    如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早在2011年就已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其成果的引用率则排在世界100名之外。近年来更是屡有论文造假而被国际知名期刊撤稿的事件发生。中国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已“蜚声国际”。

    更为可怕的损害是跟从长官意志的指挥棒,批量生产的“论文”更公然去剽窃别人的语句、段落、创意,乃至问题意识,并在事发后以“乌贼战术”把水搅浑,让舆论界更加难辨是非,让学术界的底线更加荡然无存。

    那么面对如此窘困境地,作者亦提出解决之道:重拾自家文化,恢复作为心灵习性的原有的“阅读传统”,从精神根基上摆脱百年来在西方冲击下的文化被动。, 百拇医药(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