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4年第16期
编号:13123982
张培影五年造梦(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5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4年第16期
     受益于新院长做大做强战略的强势推动,中心医院不仅提前两年完成了既定目标,还高调上演了一出由普通地市医院到跨省区域医疗中心的成长“逆袭”。

    “123.7万门诊人次,7.5万出院人次,2.96万例手术,96.3%的患者满意度……”

    这是2014年上半年徐州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刚刚交出的一纸成绩单。如果不出意料,这家医院今年又将蝉联江苏省三级医院出院人次、手术例数及患者满意度3项桂冠。

    此时,距离张培影接掌中心医院帅印刚好过去5个年头。

    5年前,正是他给这个年收入当时只有6.17亿元、床位不过1500张的“省内二流医院”画了一张几乎“遥不可及”的“大饼”——到2015年把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床位4000张、门诊人次200万、出院人次10万、手术例数5万的淮海经济区医疗中心——因此,他也一度被冠上“吹牛院长”的头衔。
, 百拇医药
    然而,仅1800天后的结果就足以令所有的质疑者哑言,因为张培影不只把这张“大饼”完整送入了全院职工的口中,还提前两年完成了既定计划。

    “事实上,我们去年的门诊量就已突破200万人次,床位超过了4500张,这还不算分院一期即将投入使用的600张。这么一来,等于我当初还多说了两年呢!”张培影笑言。理想·妄想

    毋庸置疑,中心医院这5年已经成就了一段传奇,而传奇背后总会有太多的必然性。

    比如地缘优势。翻开地图可知,“淮海经济区”概念早在1986年就已提出。这是一片由苏鲁豫皖四省20个地市合围而成的经济区域,总人口1.2亿。徐州恰位于此区域的中心地带,经济最为发达,医疗资源也最为丰富。受“漏斗效应”影响,周边鲁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居民常来此消费、就医。

    为此,2012年,当地政府曾专门出台了一份加快建设“八大中心”的意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构建淮海经济区医疗中心”。
, 百拇医药
    实际上,早在2009年5月张培影调任中心医院院长之初,类似在“十二五”规划期“打造淮海经济区第一医疗平台、区域医疗中心”的想法就已经开始酝酿。

    知情者称,当时,为了验证该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张培影还特别委托两家咨询机构,对中心医院的现状和淮海经济区医疗市场的整体形势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摸底调研。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该院尽管占据天时地利,但若达成愿景,意味着医院门诊量至少要达到200万人次,出院患者超过10万人次。同时,医院床位规模、服务半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也要与之匹配。这对于彼时只有6.17亿元收入、80万门诊量、3万余出院患者的中心医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但再三权衡,他还是将这一构想向全院做了正式公布。结果,各种非议如潮水般涌来。

    保守者认为,中心医院彼时已经跻身徐州三级医院“第一方阵”,虽不算最大,但至少衣食无忧,“车子已推到了山顶,发展空间变得非常有限,能维持现状不下滑就已经不错了。”
, http://www.100md.com
    更有甚者,直接在同城网上公开撰文,指责新院长“只会说大话、吹牛皮,医院迟早会毁在他手里”。

    尽管已有思想准备,但质疑的风浪还是让张培影始料未及。直觉告诉他,想改变职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自满心态,单靠大会小会的说教只能杯水车薪,他必须要采用一种更简单、直接、实际的方式。

    之后那段时间,张培影几乎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把全院中层骨干一拨拨拉出去,到周边地区和国内标杆医院参观,回来后再一起座谈,谈差距,谈体会,谈思路。每个人不光要发言,还要写一篇“前沿综述”。

    而张培影自己也没闲着,他利用带队考察的间隙,精心准备了一份厚达百页的学科发展“大课件”,内容细化到了全院每个学科专业的数据摸底、前沿追踪和路径展望,之后他用3个多小时为职工做了详解。

    眼界一旦打开,大家也慢慢理解了新院长的苦心,更看到了与标杆医院甚至是周边地市医院的现实差距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几轮座谈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参与到医院大构想的细节谋划中来。
, 百拇医药
    造梦“三步曲”

    去除了意识障碍,张培影波澜壮阔的5年“造梦计划”方得以轻装上阵。

    而计划的第一步,就是先做大医院规模。他之前曾做过测算,如以徐州为圆心,将医院服务半径由原来的50公里扩展至徐州周边100公里的范围,将会有6000余万受众被划入其中。这也意味着中心医院的床位数至少要达到4000张才可满足需求。

    “当时,我们新城区正好有个机遇,”张培影回忆,“从2007年徐州市政府迁入新城,那片区域还一直没有大医院。”机不可失,他立即找到市委书记汇报,期望能在新城区建一所2000张床位的分院。

    之所以要建分院,而不是直接将本部迁过去,他其实还有另一算盘:本部现在恰位于连接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不可多得,如果迁过去,难免会流失一批老患者。何况,本部的两幢新楼已经在规划中:一幢是“科研楼二期”,也即现在的心血管病房楼;一幢是可配置1000张床的内科医技大楼。而原有的“科研楼一期”也能腾出来,转做神经内科病区。如此一算,本部床位完全有可能扩至4000张。
, http://www.100md.com
    不知是被张培影的诚意打动,还是被他的构想说服,总之,三幢大楼的规划很快获得政府部门的批准,并完成了立项。到目前,本部规划的这两幢新楼已投入使用,分院一期工程也进入到扫尾阶段。

    随着工期的快速推进,张培影的第二步棋——人才扩容计划也加快脚步,尽管不及前者那么惊天动地,但在他的管理天平上,人才作为“医院的第一资源”,显然具有更重的份量。

    据张培影回忆,当时全院只有心血管、骨科等几个有限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挤进了“市级主委”,能进到“省级主委、副主委”大名单者,更是风毛鳞角。“想跨越式发展,就要先引进人才”,道理虽然谁都懂,但在引援初期,“很多人来医院看看又走了,不是觉得硬件不行,就是嫌学科软实力太弱”。, http://www.100md.com(张智慧)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