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5年第7期
编号:13118259
中丹论道医改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5年第7期
     “自1950年中丹建交,两国在医疗合作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今天我们双方聚焦医疗改革,希望彼此都能从对方的医改实践中取长补短,找出医改的最佳解决方案,为患者找出‘少花钱、多办事’之间的平衡点,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2015年1月27日,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在“中国·丹麦医院领导力论坛”如是期许。

    “丹麦的医疗体系在全球名列前茅,最近有报告称,丹麦的远程医疗在全球排名第三。但是,丹麦也有令人头疼的问题,也亟需深化医改。”丹麦卫生部副部长Per Okkels表示,丹麦的医疗面临许多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慢性患者增多、酗酒人数居高不下等,但最关键也是最紧迫的问题是医疗资源不平等,这直接导致丹麦1/4高收入人群的寿命比1/4的贫困户高出约10年。因此,丹麦建立了以平等医疗服务为原则的公共医疗系统和超级医院。

    与丹麦相比,中国地域辽阔,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患病人口基数较大。因此,推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面覆盖的基本医疗服务,在中国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结合我国国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晓伟表示,医改是世界难题,中国13亿人民看病就医问题是世界难题中的难题。作为中国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丹麦经验不能照搬,但可借鉴。

    中国医改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市场为调节,建设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而作为医院管理者,要坚持走院长职业化、管理信息化路径,打造中国医院的现代化未来。

    马晓伟向丹麦的朋友介绍中国医改进度时说道:“中丹两国国情不同,但是提高医疗质量、均等医疗服务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中国最近选择了4个省市的100多家医院作为改革试点,针对科学规划医院建设、分级诊疗、医药分开、农医保支付方式等医改政策进行实践,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将来,中国还将积极推动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真正使医改走在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政府管理可操作的轨道上。”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对中国医改的建议是,在医保方面,要以全民普惠为原则,强化公共财政筹资;在医疗方面,要以资源下沉、分级诊疗为目的,去行政化管理,开放医疗市场,取消编制,全面发展基层全科医疗服务;在医药方面,要以合理用药为目的,以医患利益一致的支付手段为主,招标采购手段为辅,尤其慎用政府“包办代替”的干预之手。

    论坛上,中丹除聚焦医改、共谋深化方案外,来自北京安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北西兰岛医院的院长们,还相互分享了各自医院优秀的管理经验以及创新的医疗设计应用。, 百拇医药(郭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