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改”夭折后的冷反思
行政“定价”“调价”之荒谬,行政调价过程:摁了葫芦起了瓢
医改关系民生,自然会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近些年,政府推出的医改举措不少,但由于种种原因,成效不大,以致遭到“无感医改”的吐槽。今年开春不久,终于迎来“有感医改”。因患者走上街头,重庆紧急叫停了实施仅7天的《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014年版)》,这一改革被媒体戏称为“史上最短命”的医改。“短命”自然并非主政者所愿,此等命运当然是改革给公众带来的“痛感”所致。所谓价格的“结构性调整”,俗话讲就是价格有升有降。老百姓对涨价的敏感性自然高于降价,因此不少患者对这次医改颇有啧声。更有甚者,3月31日14时,在靠近重庆市市委大院附近的上清寺交通圈,上百位尿毒症患者抗议肾脏透析费用上涨(从原来每月1000元上涨至4000元),铺在马路上的标语赫然写道:“患了尿毒症,进了火葬场”“坚决拥护医改政策,坚决反对透析涨价”。
“重庆医改”刚一夭折,京城某著名媒体采访作者半小时,最后却只报道“两点”评论:其一,此次重庆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从调整到回调,说明通过行政手段调整价格时还要顾及“民意”;其二,作者主张公共定价制度,即医保机构以“购买者”身份和医疗机构谈判定价。其实,此篇报道一半是错的,因为第一点并非作者主张。此后,该媒体在深度报道时又援引一位著名“政府主导派”医改专家观点,认为重庆的行政调价方向正确,失误之处在于医保配套不足。
重庆医改事件虽然结束了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