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5年第19期
编号:12785014
麻醉学科发展迎接新挑战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5年第19期
麻醉学科发展迎接新挑战

     9月11日,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在古城西安拉开帷幕。作为全球规模第二大的麻醉学术年会,本次会议涵盖从学术交流到学科建设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我们的麻醉学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代表第11届麻醉委员会总结并汇报学会3年来的工作情况,而新当选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则表示:人才培养将是本届委员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科快速发展 凸显人才不足

    “当前,我国的麻醉学科建设正在发生变化。”刘进在总结过去3年麻醉学科的发展时表示,2013年麻醉委员会提出了7项任务:提高麻醉质量,将全国的麻醉死亡率降低到五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强化麻醉门诊和ICU的工作,降低死亡率和严重的并发症;建设以麻醉科联合能动科室为主导的医院;进一步完善麻醉学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提升医生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制定中国麻醉学长期发展纲要。三年来,在全体麻醉界同道的努力下,国内麻醉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 http://www.100md.com
    刘进指出,首先麻醉专科要在进一步提高麻醉安全性的基础上,提高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性,并改善其长期转归。其次,在保障手术和检查无痛苦的基础上,建设麻醉科主导的、多学科合作的“无痛医院”。同时,建立并实行大规模的现代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此外,开展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就医满意度和节约医疗资源的“4S”为终点的转化医学研究。最后,建设有医、有护、有工,从业人员结构合理,人员充足的超大型临床科室。

    为做好这些工作,麻醉委员会在今年上半年开展中国内地麻醉学科基本情况的普查。目前中国麻醉领域的发展规模仅次于美国,学术成果在国际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的数量逐年提升,中国麻醉医生积极参与到国际麻醉学组织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从医生群体结构等情况来看,还存在着麻醉医生与麻醉手术量要求严重不对称的现状。

    目前全国麻醉科各级医生总数为75 233名,每年净增2500人,平均每年增长3.2%。而2012年我国麻醉手术室内外总数共2957万,2013年增长了12.1%,2014年增长16.1%。这意味着,我国平均每人一生要接受2.1次麻醉。因此尽管麻醉医生有所增长,但与临床工作量相比,增长量仍然不够。并且医院的规模越大,麻醉科医生的临床工作负担越重。“最大的问题是外科医生配置相对富裕,主治外科医生和主治麻醉医生的比例在大医院高达7:1以上,这是外科医生资源的浪费。”刘进表示,要积极增加麻醉医生的数量,否则人力短缺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 百拇医药
    此外,刘进指出,我国麻醉死亡率和外科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围手术期死亡率与麻醉技术相关,“麻醉科的核心技术是基本生命功能监控以及重要脏器保护和支持。因此,刘进呼吁麻醉学科突破中间科室局限性,用科学研究解决临床麻醉中的问题。

    面向青年 面向国际

    面对当前麻醉人才短缺的问题,刘进表示要面向青年,做好教育与培训,总的来说要做四个方面的事情,包括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麻醉学,逐步取消麻醉学本科专业;做好终身继续教育;积极建设麻醉学科的护理队伍。

    作为新一届主任委员,熊利泽也将教育与培训列入委员会下一步的工作规划中。“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发展的水平不一样,偏远地区的中小医院和大城市的教学医院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做好基层麻醉医生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对于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麻醉学,熊利泽表示这是大趋势。他指出,人才的标准应该涵盖知识、技能、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工作激情和工作动力,但大多数情况下在医学院校中只能获取到知识和一部分技能。而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患者是一个整体,需要了解患者的各个方面,因此更应扩大知识面,在大学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
, http://www.100md.com
    他还特别提出,目前的医学教育较为关注培养技术和科学层面,在人文方面的培养欠缺,应该大大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科室管理中,也应建立长效机制,对麻醉专科医务人员进行激励和管理,提升麻醉医生的职业幸福感,改善他们的执业体验。

    熊利泽还强调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团队中的普通一员与精英都必不可少,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成绩。

    为推动麻醉学在中国的发展,除了培训与教育外,熊利泽表示首先要发挥麻醉学分会的作用,强调其学术性,组织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同时他强调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麻醉患者的安全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的长期恢复。“我们不是给患者打一针就没事了,还要考虑麻醉对患者的影响及术后长期的恢复。简单地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其次,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熊利泽表示,尽管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工作,但还有进步的空间,特别是相对于过去强调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学习,下一步还要加强与亚洲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互动。“这也符合我国现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自身的经验和特色,怎样走出去发挥自身的特色,是我们正在尝试的,也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熊利泽透露,这样的尝试和努力能够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达到双赢。

    另外,作为学术组织,熊利泽认为应该更多地制定标准和专家共识,以及更新现有指南。“只有制定了标准,才能让全国的麻醉医生更加规范地工作。”

    熊利泽提出下一步还将创新工作方式,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通过新技术,探索麻醉学科的远程会诊或远程教育等方式推动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还颁发了“中国麻醉学科贡献奖”以及“中国麻醉学科杰出研究奖”,以表彰对中国麻醉学科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医生。, 百拇医药(曹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