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科医生缺乏症”下处方(1)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发出一则通知引发热议。通知规定:为缓解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根据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分录取做法,即儿科岗位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达到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全国统一合格线,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政策甫一出台,各种质疑不绝。《中国医院院长》第一时间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育英儿童医院院长连庆泉,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对该政策的出台、儿科医生缺乏等问题阐述其观点。
新政策治标不治本
黄国英:首先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该政策的初衷值得肯定,是为了缓解儿科医生缺乏的困境。但是,这一政策只能是过渡性措施而非常态。我个人不赞成通过加分来录取儿科医生。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在一些大型医院或中心城市的儿童医院,其实不缺少儿科医生,因此这些医院不会录取这一批加分的儿科医生,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医院,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医院招聘到一些儿科医生。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但是决不能成为常态。
, http://www.100md.com
从长远来看,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生缺乏,核心问题是如何留住优秀的医生。目前,我国在各个领域都缺乏医生,不单在儿科领域,一些其他学科也缺乏人才。这不是通过降低招收门槛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何让优秀的医生能够愉快地在其岗位上工作,如待遇问题、工作压力问题、工作环境问题,乃至职业生涯,这些都需要全面考虑。从准入标准来讲,我认为无论哪个学科的医生,基本要求应该是一样的,不能因为缺少医生就降低准入条件。
连庆泉:通过加分来弥补儿科医生数量不足的做法其实并不妥当。儿科医生作为广大医生团队的一员,理应与其他学科一样得到平等对待,而不应单独给予加分以增加通过率。尤其是执业医师资格这样重要的准入性考试。这只会导致儿科行业越来越萎缩,更重要的是这不符合行业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律。
医学,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行业。儿科医生短缺是多年来对这一领域人才缺乏问题漠视的集中爆发。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分带来的就极可能是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从长远看,这非但不能解决儿科医生缺乏问题,反而无法保障儿科医生的质量。一个国家没有优秀的儿科医生,意味着这个国家下一代的健康无人保障。
, http://www.100md.com
廖新波:中国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比很多国家都严重。我国每千人口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6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为每千人1.46),当前儿科医生可谓“珍稀动物”。本来就稀缺的专业,比其他专科的任务和压力都重,加之社会对儿科医护人员的不理解以及偏见,致使儿科专业的发展有傲立冰峰之悲壮!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对儿科的“冷门”专业实行降分准入政策,虽说是通过加试加分,但其实际意义则是给“落榜者”一条“绿色通道”——“降分”录取。表面看是政策优惠,而实际是政策歧视。因此,政策一出即引起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争论,对正在儿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起了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心理打击,使他们那种敬业度和专业精神一下子掉进冰谷。也使后来者认为,儿科不是精英要去的地方,是医生专业的最后选择。无疑这种政策决定欠缺的是对专业的尊重。
庄一强: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该政策的出台并不理想。对这一政策的另一种解读就是降低了儿科医生的准入标准。诚然,目前儿科医生数量缺乏,究其主要原因是儿科医生的收入偏低。采取降低儿科医生准入门槛的解决方式,还会产生诸如有损儿科医生形象等问题,会让人感觉儿科医生比较差、低人一等。
, http://www.100md.com
有观点认为,加分录取的儿科医生,生源质量会差。对此,我并不认同。因为考试是一回事,工作又是另一回事,而且分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举例而言,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要高于一般院校,但是很多优秀的医生,包括不少名医、院士,都是从一般院校毕业的,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对业务的高标准要求,让他们成为业界精英。所以,我觉得这一政策影响最大的还是儿科医生群体的整体形象。
人才培养难在哪儿
黄国英:在我国,医学教育并未作为精英教育。通过降低标准来招纳儿科医生的教育则更不可能是精英教育。加分政策是卫生主管部门被动选择的一种解决方法,暂时性地或能缓解儿科医生缺乏的难题,但从长远看,则需要回到人才培养的根本,即从教育及行业特性入手,回到制定符合儿科医生队伍发展的政策上来。说白了,就是如何将人才留住。
我认为,儿科医生的培养途径有二。一是在医学院通过一些奖励机制,如制定奖学金政策,引导临床医学生走向儿科医生的岗位;二是在一些有条件、基础较好的医学院,定向培养儿科系的学生。但是,不论哪种途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其可以留在儿科,让其觉得在儿科有发展、受到重视及社会认可。这才是儿科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 百拇医药
连庆泉:医学教育本应是精英教育,但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医生缺口大,虽然近几十年医生数量已有较快增长,并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但是远比不上爆发式增长的患者群和就医需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中途改行的情况低于其他行业,医生基本上都是“从医而终”。因此,医学教育必须不同于其他专业——其他专业教育可以是普及型教育,而医学教育则是精英教育和终身教育。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医学院招生是无序的。医疗行业招收多少医生能与相应的患者数量匹配?我觉得有必要将患者数和医生需求量进行统计,规划好医生数量,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的要求。
解开儿科医生缺乏困局,我建议应从源头解决,即在医学院设立儿科学专门班。温州医科大学设有儿科学专门班,每年专门招收医学生进入这一行业,但现在招收情况并不理想,不如妇产科。所以,我建议先通过统计来制定5~10年的医生培养计划,再从培养时就给予倾斜性政策,如学费优惠、贷款资助等,鼓励更多医学生选择儿科医生作为职业。, http://www.100md.com
政策甫一出台,各种质疑不绝。《中国医院院长》第一时间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育英儿童医院院长连庆泉,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对该政策的出台、儿科医生缺乏等问题阐述其观点。
新政策治标不治本
黄国英:首先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该政策的初衷值得肯定,是为了缓解儿科医生缺乏的困境。但是,这一政策只能是过渡性措施而非常态。我个人不赞成通过加分来录取儿科医生。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在一些大型医院或中心城市的儿童医院,其实不缺少儿科医生,因此这些医院不会录取这一批加分的儿科医生,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医院,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医院招聘到一些儿科医生。这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但是决不能成为常态。
, http://www.100md.com
从长远来看,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生缺乏,核心问题是如何留住优秀的医生。目前,我国在各个领域都缺乏医生,不单在儿科领域,一些其他学科也缺乏人才。这不是通过降低招收门槛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如何让优秀的医生能够愉快地在其岗位上工作,如待遇问题、工作压力问题、工作环境问题,乃至职业生涯,这些都需要全面考虑。从准入标准来讲,我认为无论哪个学科的医生,基本要求应该是一样的,不能因为缺少医生就降低准入条件。
连庆泉:通过加分来弥补儿科医生数量不足的做法其实并不妥当。儿科医生作为广大医生团队的一员,理应与其他学科一样得到平等对待,而不应单独给予加分以增加通过率。尤其是执业医师资格这样重要的准入性考试。这只会导致儿科行业越来越萎缩,更重要的是这不符合行业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律。
医学,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行业。儿科医生短缺是多年来对这一领域人才缺乏问题漠视的集中爆发。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分带来的就极可能是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这无异于“杀鸡取卵”。从长远看,这非但不能解决儿科医生缺乏问题,反而无法保障儿科医生的质量。一个国家没有优秀的儿科医生,意味着这个国家下一代的健康无人保障。
, http://www.100md.com
廖新波:中国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比很多国家都严重。我国每千人口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36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为每千人1.46),当前儿科医生可谓“珍稀动物”。本来就稀缺的专业,比其他专科的任务和压力都重,加之社会对儿科医护人员的不理解以及偏见,致使儿科专业的发展有傲立冰峰之悲壮!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文对儿科的“冷门”专业实行降分准入政策,虽说是通过加试加分,但其实际意义则是给“落榜者”一条“绿色通道”——“降分”录取。表面看是政策优惠,而实际是政策歧视。因此,政策一出即引起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争论,对正在儿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起了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心理打击,使他们那种敬业度和专业精神一下子掉进冰谷。也使后来者认为,儿科不是精英要去的地方,是医生专业的最后选择。无疑这种政策决定欠缺的是对专业的尊重。
庄一强: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该政策的出台并不理想。对这一政策的另一种解读就是降低了儿科医生的准入标准。诚然,目前儿科医生数量缺乏,究其主要原因是儿科医生的收入偏低。采取降低儿科医生准入门槛的解决方式,还会产生诸如有损儿科医生形象等问题,会让人感觉儿科医生比较差、低人一等。
, http://www.100md.com
有观点认为,加分录取的儿科医生,生源质量会差。对此,我并不认同。因为考试是一回事,工作又是另一回事,而且分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举例而言,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要高于一般院校,但是很多优秀的医生,包括不少名医、院士,都是从一般院校毕业的,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对业务的高标准要求,让他们成为业界精英。所以,我觉得这一政策影响最大的还是儿科医生群体的整体形象。
人才培养难在哪儿
黄国英:在我国,医学教育并未作为精英教育。通过降低标准来招纳儿科医生的教育则更不可能是精英教育。加分政策是卫生主管部门被动选择的一种解决方法,暂时性地或能缓解儿科医生缺乏的难题,但从长远看,则需要回到人才培养的根本,即从教育及行业特性入手,回到制定符合儿科医生队伍发展的政策上来。说白了,就是如何将人才留住。
我认为,儿科医生的培养途径有二。一是在医学院通过一些奖励机制,如制定奖学金政策,引导临床医学生走向儿科医生的岗位;二是在一些有条件、基础较好的医学院,定向培养儿科系的学生。但是,不论哪种途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其可以留在儿科,让其觉得在儿科有发展、受到重视及社会认可。这才是儿科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 百拇医药
连庆泉:医学教育本应是精英教育,但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医生缺口大,虽然近几十年医生数量已有较快增长,并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但是远比不上爆发式增长的患者群和就医需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行业,中途改行的情况低于其他行业,医生基本上都是“从医而终”。因此,医学教育必须不同于其他专业——其他专业教育可以是普及型教育,而医学教育则是精英教育和终身教育。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医学院招生是无序的。医疗行业招收多少医生能与相应的患者数量匹配?我觉得有必要将患者数和医生需求量进行统计,规划好医生数量,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的要求。
解开儿科医生缺乏困局,我建议应从源头解决,即在医学院设立儿科学专门班。温州医科大学设有儿科学专门班,每年专门招收医学生进入这一行业,但现在招收情况并不理想,不如妇产科。所以,我建议先通过统计来制定5~10年的医生培养计划,再从培养时就给予倾斜性政策,如学费优惠、贷款资助等,鼓励更多医学生选择儿科医生作为职业。,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