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迈进医生多点执业(1)
2015年,当分级诊疗成为医改重点,短暂沉寂的医生多点执业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认为,目前医疗处于政府不足、市场不力状态的“新常态”: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医院越来越大而基层医疗机构功能越来越弱,集中表现为“下面无人”——医生往外走、患者往外走。
在这样的形势下,医生多点执业将走向何方?政策制定者、政府管理者、走出体制的自由执业医生以及今年兴起的医生集团实践者,从不同维度对医生多点执业的现状、未来做出解读。
高学成:政策明确医生的劳动关系
201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推进医生多点执业成为政府的一项任务,在深化医改的文件和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体现。最初,多点执业政策的制定由原卫生部单独承担。2013年深化医改把这个任务分解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发改委、人社部、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进,最后文件报国务院时又把保监会加了进来。所以,2015年1月,以五个部门的名义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实属不易,它是各方在充分协调、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的一些共识。
, http://www.100md.com
文件发布以后,发出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医生挺高兴,过去走穴,现在可以正大光明地多点执业了。另一种说法是医生到底去哪里呢?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都想医生过去。医生到底怎么想?前段时间深圳召开的一个沙龙发布针对2728位医生对多点执业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支持保留公立医院职位并在体制内进行二次创业者占30%,完全受雇于医院且全职在医院工作者占19%,选择加盟某个医生集团或医生工作室者占17%。2015年10月20日,沈阳市正式开始审批医生多点执业资格,截至10月26日,7天共审批30人,咨询量300多个。审批的30位医生以妇产科、外科、中医科为主,多点执业的地点更多是民营医院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这跟文件的要求或者希望是相符的。
该文件体现出三方面基本思路。一是推进医生合理流动:鼓励医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二是规范医生多点执业:明确相关各方权利义务,促进医生多点执业有序规范开展,维护正常工作秩序。三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严格医生岗位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 百拇医药
在总体思路下,文件主要对医生多点执业的资格条件、注册管理、人事(劳动)关系、劳务协议、医疗责任承担等方面给出规范。其中,医生多点执业的劳动关系是一大亮点。
现在要求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用,医生愿意在体制里创业,两头的好处都占着,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行不行?文件明确,医生与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劳动)合同,明确人事(劳动)关系和权利义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与拟多点执业的其他医疗机构分别签订劳务协议,鼓励通过补充保险或商业保险等方式提高医生的医疗、养老保障水平。
这难免涉及具体的劳务协议。医生与执业的医疗机构在协议中应当具体约定执业期限、时间安排、工作任务、医疗责任、薪酬、相关保险等。多点执业医生的薪酬,应根据实际工作时间、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等因素,由执业地点医疗机构与医生协商确定。医生在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工作时间、工作量未达到全职医生要求的,不能领取全职薪酬。拟多点执业的医生应当获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医生向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履行知情报备手续即可开展多点执业的试点。
, 百拇医药
廖新波:支付制度撬动多点执业
今年国家下发了六七个医改文件,几乎每一个都在推动医生多点执业。公立医院瘦身、大型公立医院普通门诊逐步减少,这些都是在促进医生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广东省试图让护士也流动起来,因为护士对健康产业来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政策虽然制定出台,效果却并不理想。今年4月以来,广东省医生多点执业备案人数中深圳为366个,广州199个,江门105个,其他地方都是几十个甚至几个的程度。其实暗流已经在涌动,只不过碍于一些原有体制的障碍不敢鸣声。医生正通过观望态度试探当权者,当权者可能是科主任、院长,也许是政策制定者。什么原因使医生不能流动?因为“单位人”的枷锁卡在医生脖子上。如何打破单位人枷锁,还要从顶层设计考虑。
政府最担心的是放开多点执业后的医疗质量和安全。事实上,人员流动后无须担心服务质量。医生首先要对患者负责,对患者负责产生口碑。现在医生办诊所难,办工作室却毫无法律障碍。医生在门诊工作室完成诊疗服务,需要手术时回到原机构,这是多点执业的最简易模式。而医生工作室是多点执业的实施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延伸,让有需要的人找到合适的名家是最公平、最有效的服务模式。只有建立医生品牌,患者才能找到合适的医生,医生也才能接诊合适的患者。如何形成医生价值的闭环,有些医生集团做到了,有些医生工作室无法做到。
, 百拇医药
廖新波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网络全科医生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家庭医生+网络医生”。网络全科医生在网络上从事的不是医疗服务,而是健康咨询。他应作为公益性服务得到政府支持,假如政府买单并制度化,有一系列绩效考核评价,包括服务量、质量和口碑,这些都可通过KPI衡量。品牌不取决于职称,也不取决于背景,关键看如何打造优质产品。很多中医科的医生没有副高、主任等职称,仍然会有很多患者趋之若鹜。
支付制度是撬动医生多点执业的支点。鼓励医生到基层,支付制度是最好的指挥棒。目前医疗收费,对于知识层面的收费是非常微薄的,只能通过开具检查、处方药物来弥补医生价值的缺失。所以,不同的医生在不同地方的收费标准是不统一的。医改的重点应放诸于医保制度改革。支付制度确立后,即可大力推进医生自由执业,使医生成为“社会人”。
龚晓明:让医生获得市场价值, 百拇医药(刘文生)
在这样的形势下,医生多点执业将走向何方?政策制定者、政府管理者、走出体制的自由执业医生以及今年兴起的医生集团实践者,从不同维度对医生多点执业的现状、未来做出解读。
高学成:政策明确医生的劳动关系
2013年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推进医生多点执业成为政府的一项任务,在深化医改的文件和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体现。最初,多点执业政策的制定由原卫生部单独承担。2013年深化医改把这个任务分解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发改委、人社部、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进,最后文件报国务院时又把保监会加了进来。所以,2015年1月,以五个部门的名义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实属不易,它是各方在充分协调、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的一些共识。
, http://www.100md.com
文件发布以后,发出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医生挺高兴,过去走穴,现在可以正大光明地多点执业了。另一种说法是医生到底去哪里呢?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都想医生过去。医生到底怎么想?前段时间深圳召开的一个沙龙发布针对2728位医生对多点执业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支持保留公立医院职位并在体制内进行二次创业者占30%,完全受雇于医院且全职在医院工作者占19%,选择加盟某个医生集团或医生工作室者占17%。2015年10月20日,沈阳市正式开始审批医生多点执业资格,截至10月26日,7天共审批30人,咨询量300多个。审批的30位医生以妇产科、外科、中医科为主,多点执业的地点更多是民营医院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这跟文件的要求或者希望是相符的。
该文件体现出三方面基本思路。一是推进医生合理流动:鼓励医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二是规范医生多点执业:明确相关各方权利义务,促进医生多点执业有序规范开展,维护正常工作秩序。三是确保医疗质量安全:严格医生岗位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 百拇医药
在总体思路下,文件主要对医生多点执业的资格条件、注册管理、人事(劳动)关系、劳务协议、医疗责任承担等方面给出规范。其中,医生多点执业的劳动关系是一大亮点。
现在要求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用,医生愿意在体制里创业,两头的好处都占着,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行不行?文件明确,医生与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劳动)合同,明确人事(劳动)关系和权利义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与拟多点执业的其他医疗机构分别签订劳务协议,鼓励通过补充保险或商业保险等方式提高医生的医疗、养老保障水平。
这难免涉及具体的劳务协议。医生与执业的医疗机构在协议中应当具体约定执业期限、时间安排、工作任务、医疗责任、薪酬、相关保险等。多点执业医生的薪酬,应根据实际工作时间、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等因素,由执业地点医疗机构与医生协商确定。医生在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工作时间、工作量未达到全职医生要求的,不能领取全职薪酬。拟多点执业的医生应当获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同意,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医生向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履行知情报备手续即可开展多点执业的试点。
, 百拇医药
廖新波:支付制度撬动多点执业
今年国家下发了六七个医改文件,几乎每一个都在推动医生多点执业。公立医院瘦身、大型公立医院普通门诊逐步减少,这些都是在促进医生多点执业和分级诊疗。广东省试图让护士也流动起来,因为护士对健康产业来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政策虽然制定出台,效果却并不理想。今年4月以来,广东省医生多点执业备案人数中深圳为366个,广州199个,江门105个,其他地方都是几十个甚至几个的程度。其实暗流已经在涌动,只不过碍于一些原有体制的障碍不敢鸣声。医生正通过观望态度试探当权者,当权者可能是科主任、院长,也许是政策制定者。什么原因使医生不能流动?因为“单位人”的枷锁卡在医生脖子上。如何打破单位人枷锁,还要从顶层设计考虑。
政府最担心的是放开多点执业后的医疗质量和安全。事实上,人员流动后无须担心服务质量。医生首先要对患者负责,对患者负责产生口碑。现在医生办诊所难,办工作室却毫无法律障碍。医生在门诊工作室完成诊疗服务,需要手术时回到原机构,这是多点执业的最简易模式。而医生工作室是多点执业的实施方式,也是一种价值延伸,让有需要的人找到合适的名家是最公平、最有效的服务模式。只有建立医生品牌,患者才能找到合适的医生,医生也才能接诊合适的患者。如何形成医生价值的闭环,有些医生集团做到了,有些医生工作室无法做到。
, 百拇医药
廖新波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网络全科医生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家庭医生+网络医生”。网络全科医生在网络上从事的不是医疗服务,而是健康咨询。他应作为公益性服务得到政府支持,假如政府买单并制度化,有一系列绩效考核评价,包括服务量、质量和口碑,这些都可通过KPI衡量。品牌不取决于职称,也不取决于背景,关键看如何打造优质产品。很多中医科的医生没有副高、主任等职称,仍然会有很多患者趋之若鹜。
支付制度是撬动医生多点执业的支点。鼓励医生到基层,支付制度是最好的指挥棒。目前医疗收费,对于知识层面的收费是非常微薄的,只能通过开具检查、处方药物来弥补医生价值的缺失。所以,不同的医生在不同地方的收费标准是不统一的。医改的重点应放诸于医保制度改革。支付制度确立后,即可大力推进医生自由执业,使医生成为“社会人”。
龚晓明:让医生获得市场价值, 百拇医药(刘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