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16年第9期
编号:12873910
孕育之始,当尽善为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1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16年第9期
     “二孩”政策实施,我国新出生人口陡增。这对于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构建起来的我国妇幼卫生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本期文章中所反映的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应当从妇幼卫生体系设置、专业人才培养与分工、学科划分等方面,思考系统的改进之策。

    首先,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并没有单独的妇幼卫生体系,其妇幼体系与其他医疗卫生体系是整合到一起的。社区妇幼卫生保健通常由社区医生(即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来承担,国家对于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有从人才培养、经费补偿与拨付等一系列的保障与监管措施。这种整合的体系对于人口数量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功能伸缩余地大,互补性强。我国则与大部分国家不同,单独设有一套妇幼卫生体系,情况与单独设立传染病、结核病防治体系(包括机构、队伍与相应政策)相仿。经长期实践,这种独立设置的妇幼卫生、传染病和结核病防治体系是否符合医疗卫生规律?其独立性是否能强化、支撑功能,在应对卫生形势、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究竟是坚强有力还是脆弱乏力?当前,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相对独立的妇幼卫生体系的扩展是否就意味着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否代表着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国在未来构建和发展妇幼卫生事业上,是将目前的妇幼体系继续扩大和强化,还是按照国际通常的体系设置进行重新打造和构建?我认为后者可能是正确的道路。将我国现有的妇幼卫生体系和综合医疗卫生体系,特别是基层的医疗卫生体系、计划生育体系以科学的方式整合起来,着力加强社区诊所的妇幼卫生能力建设和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这是国际上先进经验已经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 http://www.100md.com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建立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造成我国包括妇幼卫生体系在内的人才缺乏。在我国,社区医生(全科医生)、妇幼卫生机构的医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即被分配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妇幼卫生保健机构,造成他们所接受的规范化培训严重不足,不同层级医疗与妇幼卫生机构的医生严重地缺乏同质性,专业水平差异巨大。因此,出现了高层级的妇幼卫生机构和综合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忙闲极为不均的“冰火两重天”的状况。

    此外,我国对于助产士和社区保健护士的培训和作用发挥是不够的。其实,助产士和社区保健护士可以承担大量的妇幼保健工作,特别是非病理性孕产妇的保健和分娩工作。我们应该注重助产士和社区卫生护士的培养,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也是解决目前问题的可行之道。

    妇产学科的科学健康发展对于妇幼卫生事业至关重要。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国妇产科之下的专科划分与国际通常做法不尽一致。国际上,妇科和产科通常是高度一体化的,妇产科医生既做妇科,又做产科。在我国,相当多的医院将妇科和产科分开,按照两班人马进行培养、分工、排班。这样不但使人力资源配置紧张,更重要的是,易造成医生能力的欠缺:对于仅做产科而不熟悉妇科的医生来说,由于缺乏妇科的实践,其处理复杂、疑难、病理产科的能力是不足的;而对于只做妇科不做产科的医生,由于缺乏对产科过程的深刻了解,在其妇科的临床和研究中也难于对生殖、盆底疾病、妇科内分泌和肿瘤等有深刻认识。就教于国际妇产科专家,认为妇产科医生都应该能做产科,这是妇产科的基本功,不宜将妇产科医生分为专做妇科或专做产科的医生。这样,不但能使产科有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源,而且更符合妇产科的专业规律。否则,可能会对患者、对被划分为“产科医生”和“妇科医生”两个人群的业务发展造成损伤。学科划分必须深刻地符合、遵循医学规律和学理,符合患者利益。妇科和产科是否宜于分开,是一个需要认真审视和思考的问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