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临终关怀”
疗护,安宁,政策:助推临床关怀目标实现,问题:诸多症结致现况窘迫,期望:综合服务体系引入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尴尬的“临终关怀”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临终关怀”科室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已于年初出台,但半年过去了,似乎相关的医护支持和服务体系并未及时跟上。
“请支持我们,因为您总有一天需要我。”这是写于美国一家缓和医疗机构进门处的一句话。
“疼痛缓解了,不适舒解了,情绪缓和了,心灵被抚慰了。” 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缓疗护病区接受治疗的一位患者,让儿女在微博上如此描述自己的最后一程。
今年1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各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实践以临终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主要内容涵盖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心理、精神及社会支持等。
今年2月中旬,国家卫生计生委再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从床位、科室、人员设置方面对各地卫生计生委和医疗机构提出要求,以推动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同时印发的《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中也指出,各机构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合理、规范的诊疗护理服务流程,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
专家认为,相关文件的密集出台,显示了国家意志和决心,但改变临终关怀类科室目前的窘境,要做的显然还有更多。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终关怀病房布置得温馨而人性化。
政策:助推临床关怀目标实现
至今,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张丽仍对两年前的一幕幕记忆犹新。
2015年元旦过后,多年在身的心血管问题引发张丽的父亲张庆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先后住进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市隆福医院。在隆福医院的老年病房,老人度过了最后的一段时光。
张丽平时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照护老年病房里常年住着的几十位失能卧床、属于或接近于“临终关怀”范畴的老人,虽然见多了他们的“进来”与“离去”,在面对自己亲人的病痛时,她最初也仍有纠结。“不过,最后我们决定放弃上呼吸机”。治疗后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