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社会资本的“边界”
办医,公立医院,双方的“边界”,PPP模式引发新效应,多模式并行成效可期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对接社会资本的“边界”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虽然“蛋糕够大,彼岸风光无限”,但怀有诸多美好预期合作前,最应明白的始终是“博弈”二字。
“如果它和其他医院合作,我肯定不高兴。”
6月,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承办的第四届大型公立医院发展高峰论坛上,面对本刊记者的提问,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如此评价医院与马路对面“Medical Mall”的合作。
“这在全国都应该是首创,相信会是未来公立医院和社会力量合作办医的重要形式之一。”蔡秀军表示,之所以看中这个合作对象,“第一是它的地理位置好,第二是对方的服务理念先进,第三是为邵逸夫医院的员工增加了多点执业场所的同时,还能辅助解决高端患者在公立医院检查、就医时间长等问题。”
在本次论坛的“大型公立医院如何借力社会资本”分会场上,与会专家和院长就该主题探讨热烈,在政策、困境和未来路径等方面碰撞出了很多火花。
双方的“边界”
随着医改的深入,越来越多医院管理者主动或被动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医药分开、分级诊疗、多点执业、互联网+、商业保险等项改革在强化的同时,愈发与社会资本关联密切。
“大医院有大作为”。6月10日召开的杭州公立医院峰会上,“如何对接社会资本”成为热议话题。
政策已进一步放开,如何与社会资本完美或“巧妙”对接?这是本次论坛上,几位发言嘉宾在介绍各自经验之前表达的疑问。
在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主任陈海啸看来,医院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发展的“边界”。
“过去30多年,中国公立医院的发展可用‘急行军’来形容,但完成了在医疗设备、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追赶后,为什么医患关系更紧张了?”陈海啸分析,之前的研究多基于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资源消耗和投入产出比方面考虑并以此决定医院规模,而这种研究方法,并非前瞻性的。在他看来,今后30年,公立医疗机构必须转型,应更加关注民众健康新需求,从各家医院的特性和异质出发,打造相适应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他总结,在医院的“边界”更加动态化的未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