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和会“有时”
疗护,安宁,医疗,缓慢的缓和医疗,公立医院的尴尬与前行,社区的有益尝试,政策的助推与完善,全社会缓和,“缓和”的未来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政策风向已然指明,民间呼声水涨船高,试点医院已身体力行,更多机构和部门将以何种姿态和做为,开始“缓和”?
今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
今年3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已遴选确定北京市隆福医院等15家医疗机构成为首批北京市临终关怀试点单位。
今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上海举行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启动会,北京市海淀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普陀区、河南省洛阳市和四川省德阳市被确定成为市级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和地区。
近日,央视的《新闻调查》和《健康之路》栏目,分别以“我的生命谁做主”和“透过故事看生死”为题,用诸多实例,展示了缓和医疗在中国的现状,这其中有北京市海淀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的探索实践,也有一幕幕令人或焦心或欣慰的众生相。
信号似乎已然明了。
不过,在北京海淀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秦苑看来,“作为临床服务,缓和医疗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缓慢的缓和医疗
10月27日,一位台湾的朋友找到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希望她推荐一个哈尔滨市的缓和医疗单位,以便让该市的亲友前去治疗。宁晓红发微信问哈尔滨的一个医生朋友,对方先是回复“没人做这个,也没人愿意做”,在宁晓红进一步问是否有类似机构时,对方再没了回音。
这或许就是目前我国在缓和医疗领域大体的状况,很多人对缓和医疗缺乏基本认识,在医疗机构中缓和医疗还远没有形成“气候”。
“中国缓和医疗起步晚,基础薄弱,任重道远。”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司长王海东在10月14日举办的“世界缓和医疗日”论坛上表示,至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到近3亿,届时完全失能人数将达到1000万,而这部分老人理应得到治疗期、护理期、临终期全方位的健康和治疗照护。
“临终阶段的照护是短板,安宁疗护更是短板中的短板。”他指出,在当下,安宁疗护存在几座待翻越的大山:一是患方观念须转变,二是安宁疗护尚未纳入医保,三是相关疗护体系未建立,四是操作性较强的临床规范待建立,五是医务工作者的观念待转变。
“缓和医疗推进缓慢,首先和大家对概念理解不清楚有关。”在宁晓红看来,当下国内常用的“姑息治疗”就是缓和医疗,而“安宁疗护”则属临终关怀,前者包含后者。她表示,现在说得越来越多的缓和医疗,实际上就是国际上统称的“Palliative Care”,在时间上,缓和医疗的对象是六个月到一年,甚至更长生存时间的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1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