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医疗热中的冷思考
医疗机构,公立医院,暂离不开公立土壤,有明朗的缩影,终究是民营的天下,当下呼吁行业标准
在现有框架下,特需医疗暂时还离不开公立医疗机构土壤,但在公立医疗的规模将会持续受限制,最终更多的市场将留给社会资本。特需医疗不止一次走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主要争议是,公立医疗机构到底应不应该开展特需医疗服务。一边是资源优沃,但肩负公益性的公立医疗机构,一边是符合市场定位,却囿于缺乏人才资源、无法掌握核心竞争力的民营医疗机构。如此旗鼓不相当的两方,使得特需医疗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块纷争不断的领域。
医改政策选择了折中的办法——控制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规模,要求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但10%究竟指床位数占比还是收入占比,则存在不同的理解,也衍生出了更宽广的操作空间。此外,各地发展不均衡,管理规范的空白也是不可避开的现状。
基于此,第十一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专门设置了“创想空间:拓荒特需医疗”分论坛,探讨特需医疗可拓荒的空间。论坛现场精彩纷呈,新观点频频被抛出。
该论坛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处长张涛主持。
暂离不开公立土壤
“在现有框架下,特需医疗暂时还离不开公立医疗机构土壤,但公立医疗的规模将会持续受限制,最终更多的市场将留给社会资本。”论坛上,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方来英抛出了他的观点。
在方来英看来,特需医疗是把医疗服务中的一部分隐性医疗显性化。他认为,排队也是有价格的,特需医疗的消费还应考虑社会生产率。他举例道,为何北京地区使用新药、新耗材、新技术的积极性高于其他地区,正是因为早出院两天,创造的社会价值会更高。对有些人来说,时间成本耗不起,愿意花钱买效率。
同时,特需医疗是一种资源分配方式,是把原来给三个人的房间分配给一个人。他指出,特需医疗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有其规律和道理,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方式,它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选择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