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集团脱“虚”向“实”
博德,执业,体制外渐成主流,从2.0走向3.0,“这张牌照有点虚”,多元化运作的未来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在政策和资本加持下,医生集团向运作更加独立、业务更加多元的方向探路。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
2月1日,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与浙江大学明州医院举行签约仪式,后者正式成为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临床基地。这是继杭州基地和台州基地后,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在浙江的第三个临床基地,也是其在全国布局的第八个临床基地。
自2015年9月成立以来,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一直在稳步扩充力量,业务量也一路上升。2017年,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业务量同比增长33%,年手术量逾600例、门诊量逾3000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的手术执业点上,20张病床几乎天天饱和。
两年多时间里,宋冬雷痛并快乐着,作为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看着苦心经营的事业一天天壮大,他有一种在体制内无法获得的成就感。然而,如今他并不盲目乐观。
在他看来,医生集团依旧在摸索中前进。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医生好比是飞机,医院是机场,患者是旅客,而医生集团则是航空公司,协调医生与医院的关系,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现状是,大部分医生集团仍然只是“人力资源公司”,医生集团只能提供最为核心的医疗团队,麻醉师、护士等相关人员都来自合作平台。
在关键的盈利模式上,医生集团也不得不依赖于医疗机构。在国外,医保会自动把费用拆分成医院和医生两块,但中国的情况是,医保部门把费用支付给医院,由医院二次分配给医生集团。
也就是说,医生集团在某种意义上讲仍属于“集体飞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看好医生集团的原因。实际上,少数走在前列、生存状态不错的医生集团正在试图突破困境,在政策和资本加持下,向运作更加独立、业务更加多元的方向探路。
体制外渐成主流
自2014年张强医生第一个吃螃蟹以来,医生集团在短时间内历经星火燎原、趋于沉寂和回归理性的过程。热闹过后,尽是落寞,华丽的泡沫在被逐渐刺破,医生们不再言必称集团,更多医生集团徒有虚名,慢慢消逝。
没有人确切知道这几年中国出现了多少家医生集团,人们记住的总是那几家有大牌医生撑场面的医生集团。据宋冬雷估算,广义上讲,目前全国有400多家医生集团,狭义上要看怎么定义医生集团。
2016年2月,张强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等七家医生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医生集团联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