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探索紧密型医联体医保总额预付
雪松,三大优势,实施局限,业内担心
新支付方式考验着龙头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政府推行的决心。王雪松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院长
据北京晚报报道,6月18日,在北京市政协召开的“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有效实施”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通报称,2018年北京市各区至少启动1个紧密型医联体试点,探索实施紧密型医联体医保总额预付改革。
“总额预付”,是指根据一定区域内参保人数、年均接诊总人次数、次均接诊费用水平,测算一定区域内年度统筹补偿控制总额,经办机构定期预拨,实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
虽然北京官方尚未透露医联体医保总额预付的做法细节,但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于鲁明的历史言论透露出一些信号。2017年1月,于鲁明在北京市政协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期间公开建议,以区域内居民健康为目标设计医保制度,对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不再以单个医疗机构为总额预付单位,而将医保总额打包给医联体内龙头医院,由龙头医院管理医保总额的额度。
北京实行此项政策的推动力是什么?实施后会给医联体成员带来怎样的影响?政策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中国医院院长》为此展开调研和采访。
三大优势
对比雷海潮的通报和于鲁明的信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