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路上的“惑”与“争”
医疗,医院,新医改春雷乍响,公立医疗迎来黄金发展期,寻求效益与公益间的平衡,期待精益管理与人文情怀回归
“耳边似乎仍能响起患者与保安发生纠纷时的吵闹声,以及挂在大楼之上满眼的宣传横幅……”2010年夏的某一天,现郑州某医院心内科骨干颜逸(化名)迈入至今工作了近八年的这所医院,他对医院当年的一些细节历历在目。
几年后,这所医院被业内称之为“亚洲最大医院”。
“医院任何细小的改变,群众都能感受得到。”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原主任、党委书记方来英至今记得一个故事。2009年某天早晨,北京磁器口的一个老牌豆汁儿店门前,方来英被一个老人拦住了。“您是卫生局的吧?我跟您说个事儿!”方来英第一反应是不是遇上了一个“反映情况”的,但随后老人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我是一个肺癌患者,参加了一个肿瘤病人的组织,之前组织没有地方举行活动,但向你们反映后解决了。”
“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对一个群体都可能是大事儿。”方来英感慨。
以上两件“小事儿”,反映的是包括医务人员在内,公众对于一个阶段医改的感受,以及背景。
2009年,新医改开始。
新医改春雷乍响
21世纪的前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经粗放,开始在各层面进入深化,及至稳定的十年。而在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对医疗可及性和医疗品质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看病难”和“看病贵”也成为表述这一阶段医疗环境的抽象代名词。
同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绝大多数公立医院的根基已然牢固,在大踏步向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医院管理者一直处于“惑”与“争”之间。
“惑”在2009年新医改大幕拉开,医院该如何化解、灵活执行接踵而至的政策;“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推进品牌打造、学科建设、科研能力,甚至新院区规划和病床数目的增加。
“剔除不和谐音符,强化公益性,管理制度创新,改善医患关系,成为这一时期各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几项重大问题。”国家某卫生经济研究机构专家表示。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意见》全文13000余字,提出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9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