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化诊疗迫近
麻醉学,麻醉科,手术室,麻醉历史欠账,麻醉专业化发展,快速增长的刚性需求,不堪重负的医生,亟待解决的难题
2018年8月中下旬以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陈世彪一直在琢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1号文件”。
8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委下发《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多个部门为医院的一个业务科室联合发布一份文件,这在过去是比较少见的。新的文件无疑大大利好麻醉科的发展,国内麻醉科主任们为之振奋,亲切地称其为“21号文件”。
9月10日,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会在博鳌召开,21号文件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熊利泽和常委们,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参与文件起草的官员到会,向与会的麻醉科主任解读政策,探讨麻醉科如何才能借力发展。
熊利泽希望与会者回到医院,趁着这一高规格文件的东风,多给主管部门和医院的领导“洗脑”,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给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添柴加火。
2017年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牵涉医院,引爆舆论,几经反转,但无法忍受生产疼痛确实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这一事件发生后,一些报道指出舒适化诊疗服务在国内普及度不高,一般综合性医院使用分娩镇痛服务的比例仅为10%,产科医院也仅为50%。在服务供给不充足的背后,则是国内麻醉医师短缺的现实瓶颈。
麻醉历史欠账
“麻醉学科是有历史欠账的。”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连庆泉指出,当前麻醉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与学科发展的历史欠账不无关系。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麻醉服务设备条件简陋,专业分化发展不充分。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90年代初期,8间手术室仅能配置3台麻醉机。陈世彪回忆,剩余5间手术室因为没有设备,就无法完成全麻手术,只能实施硬膜外麻醉或者神经阻滞,做一些局部麻醉的手术。而且,当时8间手术室仅有1台监护仪,大部分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比较传统,甚至要“在鼻子上粘一坨小棉花观察呼吸”。
此外,当时很多新型麻醉药物没有进入国内,进口需要大量外汇并不现实,而国内企业也缺乏研发新药能力。麻醉医生仅能给患者使用一些“老药”,副作用比较大,代谢比较慢,患者手术后“经常两个小时、四个小时都醒不过来”。
陈世彪告诉记者,在现在的条件下,手术患者一个小时醒不过来,可能主任就要批评麻醉医生术前评估不到位。
在当时的麻醉基础条件之下,很多医院并没有专门的麻醉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4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