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赋能
病理科,供应,公立医院,承载大格局,需求拉动,由乱入治,破旧立新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张晓利受益于政策推力和市场拉力,第三方医疗服务快速浮出水面,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医、落实“放管服”注入更多新动能。
今年两会前夕,农工党中央调研“集中共享式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息引起了行业关注。无独有偶,民革贵州省委会“关于建设区域性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的建议”同样被媒体广泛报道。
政界不约而同将视野聚焦第三方医疗服务并非偶然,背后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兴行业。
一些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同样也感受到了此股力量的“暗流涌动”。“近两年,第三方投资者频频叩响医院大门,他们信心十足,拿出的数据极具说服力。”一位受访的院长感叹,第三方服务目前已呈现出不可阻挡之势,公立医院“打开大门是早晚的事”。
而越来越多的“先知先觉者”其实早已敞开怀抱,主动迎接第三方的到来。
这种根植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拉动的市场合力,在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快速释放,牵引着第三方医疗服务市场不断扩容。
有数据显示,仅在中国第三方消毒供应领域,2013年至2017年短短四年间,其市场容量便已由14.4亿元急剧拉升至12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0.2%。
不过,真正按下第三方医疗服务放量增长快捷键的,还是2017年接踵出台的两份部门文件:一份是2月21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另一份则是同年8月由该部委印发的《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以这两份文件出台为标志,包括病理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在内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从此被纳入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管理范畴,其种类全面延伸至十大类。
及至2018年6月,伴随上述10类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悉数印发,第三方服务就此迈上“放开门槛,建立标准”的发展快车道——“放开门槛”,主要是解决既往政策的“滞后性”,以“非禁即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身医疗,推动第三方服务遍地开花;“建立标准”则是因应医疗服务市场的需求升级,通过建立完善标准和规范,引导市场良性、有序、充分竞争。
在此基础上,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又跟进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并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可委托独立设置的病理诊断中心、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等提供相关服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用委托协议进行诊疗科目的登记。
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既为公立医院牵手第三方铺平了道路,也给第三方机构的准入和监管设置了高标准、严要求的门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3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