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财政支出流向、投入机制与公共治理创新
供方,医疗卫生,医疗机构,投供方还是投需方?,“补供方”投入机制问题
文/顾昕在新医改中厉行政府主导的原则是正确的,只不过政府主导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医疗服务机构免费或者廉价提供服务,而在于加强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社会公益性,这其中通过医疗需求侧的改革,重建医疗供给侧的激励机制,才是最为有效的、可行的方略。
此前一期文中提及的财政部门的关注同样重要,即政府投入的确应该也可以增加,但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投入机制的改变。如果政府一味地追加财政投入,而不注重投入机制的改变,不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型,不注重推进医疗事业公共治理的创新,那么政府主导卫生筹资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政府误导。
从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和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关政府财政预算卫生投入机制的重要战略性选择有二:其一,投供方还是投需方?其二,投供方究竟是以行政化的方式进行,还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
投供方还是投需方?
首先,我们讨论第一项选择,投供方还是投需方?如果政府要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那么究竟应该大量向医疗服务机构拨款(投供方),还是大量投入于全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发展(投需方)?公立医疗机构当然希望看到前一种情形发生。每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我们都可以看到或听到来自医疗卫生界的代表异口同声地呼吁政府追加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甚至把这一点同社会公益性的实现挂钩。卫生行政部门自然对此呼吁也全力支持。
但是,一个显而易生的疑问是,如果导致现有公立医疗机构通过供方过度医疗而追求收入最大化的激励机制不改变,那么即使政府再追加多少投入,如何能改变既有的行为?在激励机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增加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医疗机构一边从国家那里获取新增投入,另一边继续从病人那里寻求收入最大化。这种情况被笔者概括为“行政型市场化”。实际上,这样的事情不仅在医疗卫生,在教育、文化和其他各类公共服务领域也均屡见不鲜。在医疗供给侧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政府增加投供方的结果,只能是财政支出的“无底洞”,这一点无疑正是财政部门所担心的。
因此,简简单单地追加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政府投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