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应如何理解和适用《医师法》
执业,转变医师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中学西”“西学中”制度,多点执业制度,报告制度,医师执业行为规范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健全外部合作管理机制
文/邓明攀 刘春林为充分履行《医师法》所赋予的职责,医疗机构不仅要转变管理理念,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还要加强外部协作和合同管理。
医疗机构作为医师的执业机构,是保障医师权利实现和督促其履行义务的责任主体。《医师法》的出台不仅对医师权益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也将对医疗机构履行管理医师职能产生极大影响。基于此,本文拟结合法律实务,并就医疗机构如何理解和适用《医师法》提出建议,以供实践参考。
《医师法》的出台不仅对医师权益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也将对医疗机构履行管理医师职能产生极大影响。
转变医师管理理念
《医师法》在体例上,除增加“保障措施”章节外,其他章节变化不大,但各个部分新增和调整的内容较多,吸收了具有实践效果的政策建议,并在法律责任章节予以细化和强化。同时,也与《民法典》等法律保持一致,如患者个人信息保护。因此,如何应对,亟待医疗机构转变医师管理思维。
在管理理念上,改变管理重心偏于事后处理和救济的思维,做好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如以百分比来计,则医院管理事前预防占比应为70%,事中动态管理占比应为20%,事后处理或救济占比应为10%。如项目合作,在签约前的尽职调查和多轮磋商均是为了提高项目的可行性,降低或避免项目的履约风险,通过调查论证、合同条款设计降低法律风险和审计风险,这便是事前预防。而履约管理和违约救济便是根据合同设计,完善相应的动态管理举措和救济路径,固定相应的证据,即可完成后续工作。
在管理方法上,加强环节和周期性管理,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流程,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确保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相关条款,避免制度适用冲突或产生歧义。组织《医师法》培训和学习,知悉法律责任,培训形式不限,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内容可新法解读,结合案例讲解;培训效果方面,加强抽查,纳入医师定期考核,与其绩效、评优评先相衔接。此外,强化算法或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而为医师管理决策提供合理论证或可靠依据。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根据《医师法》第15条、第36条、第40条等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关医师的监督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医师的医德医风教育,建立健全医师岗位责任、内部监督、投诉处理等制度,加强医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培训、考核、薪酬、职称、奖励制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劳动保障;完善安全保卫措施,健全纠纷预防和处理制度,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保障医师执业安全。可见,《医师法》赋予了医疗机构完善医师内部管理制度的法定义务,为医疗机构健全医师内部管理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5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