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诊疗:强监管促蝶变
医疗机构,回归“医”的本质,质量与安全是主题,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监管体系的完善和深入,无疑正在重塑互联网诊疗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
互联网诊疗监管有了可操作的细则。
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监管细则》),从机构、人员、业务、质量安全等方面,对互联网诊疗服务作出一系列细化的规范。这是继2018年发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后,国家层面强化互联网诊疗监管的又一重要举措。
文件发布后,“最严监管细则”“行业将迎巨变”等声音在网络频现。
在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陈金雄看来,《监管细则》的发布至少有3个目的:一是对《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两个文件的细化,使其中的原则性条文可以落地;二是近几年不少地方出台了互联网诊疗相关规范和管理办法,此次国家层面发文旨在对地方的法规进行总结和统一;三是近几年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咨询、复诊等爆发式发展,国家需要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对互联网诊疗行为进行规范。
“监管的重点是对互联网诊疗行为的规范,瞄准的是互联网诊疗的核心——医疗质量与安全。”陈金雄说。
在微医创始人廖杰远看来,“细则的出台不仅可以让整个行业走上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发展的轨道,还将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打开行业整合型发展的新局面,有利于互联网医疗产业健康成长。”
毫无疑问,监管体系的完善和深入,正在重塑互联网诊疗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
监管体系的完善和深入,正在重塑互联网诊疗体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
回归“医”的本质
作为从事医疗信息化工作20余年的专业人士,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丁源经历并参与了互联网诊疗的整个发展历程。在他看来,互联网诊疗在我国经历了起步、发展、规范3个阶段。
2013年前的较长时间内,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的远程会诊是主要形式。2013年前后,以北京301医院为代表的医院在不同医疗机构部署设备,构建远程会诊系统,不同地域的患者可远程享受顶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这是互联网诊疗的起步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讲,尚不属于当下所说的互联网诊疗,资源集中在较大的医院,预约需要走繁琐的流程。”丁源说。
2013年后,互联网诊疗进入发展阶段,单体医院逐渐推出预约挂号等服务,不断向公众和下级医院扩展。2015年12月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0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