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21年第22期
编号:574681
肿瘤患者的“第三空间”
http://www.100md.com 2021年2月24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第22期
门诊,病房,“第三空间”与“走读”式诊疗,全新的就医体验,决策背后的考量,前期的准备铺垫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通讯员 杨静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灵活调整因疫情而闲置的空间,为病情稳定的肿瘤患者打造了航空商务舱式日间诊疗空间,使患者以“走读”式完成周期性化疗。

    近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十院”)有一个颇有新意的探索——在新近投用的肿瘤日间诊疗中心,为肿瘤患者打造了病房、门诊之外的“第三空间”,且患者可实现“走读”式诊疗。

    这一探索,从新意角度来看,有两点勾起了业界的好奇。何为“第三空间”,“走读”式诊疗是什么样貌?从决策背后的考量来讲,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医院管理者的思考中。如,相比早年间就已出现的肿瘤日间化疗病房究竟做了哪些调整、完善?对肿瘤患者来说,它能带来何种全新的就医体验?在门诊和病房之外,新设日间诊疗中心这一“第三空间”基于什么样考量,避开了哪些现有问题?打造“第三空间”前期须做哪些铺垫,投入几何?

    带着问题,《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走访了上海十院院长秦环龙、肿瘤科主任许青,揭晓探索背后的决策思考。

    设置“第三空间”的关键因素

    医院肿瘤领域积淀——“内驱力”

    怎么提升诊疗、服务于患者的能力和水平。

    肿瘤患者治疗安全性提高——解决现实问题

    随着患者生存期延长,有限的床位难以快速响应稳定期患者的治疗需求。

    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变——挑战

    肿瘤患者抵抗力低下,减少穿梭于门诊以及住院、探望等不必要的麻烦。

    降低医保费用,把钱花在刀刃上。

    “第三空间”与“走读”式诊疗

    何为“第三空间”?

    就是,肿瘤化疗患者既远离大量患者来往穿梭的门急诊处,也不在相对封闭的病房大楼,而是另辟区域,闹中取静,在医院打造了肿瘤日间诊疗中心这一“第三空间”。

    为何要另辟蹊径,打造“第三空间”呢?秦环龙分析,原本医院门诊有部分化疗患者,但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化疗次数也在增加,而作为上海市的肿瘤细胞治疗中心,医院化疗患者越来越多。随着医院影响力增大,门诊量也在与日俱增。

    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态势下,考虑到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减弱,若穿梭于人员繁杂、喧闹的门诊环境中,患者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与此同时,由于防疫需要,门诊还要诊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热患者,做进一步的新冠肺炎排查,而恰恰肿瘤患者也常有发热现象,但又不是典型的呼吸道感染或者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难以排除,便会增加肿瘤患者就诊的难度。

    而病房呢,在防控要求下,住院手续增加。对于接受经典、安全性高的化疗药物治疗的、病情稳定的肿瘤疗患者而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1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