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的前世今生
甘肃省,临床,锲而不舍求真理,古为今用须创新,传承推广促发展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张延昌的誓言是:别仕禄,毋贪名,解救苍生为己任;择一事,终一生,深研医简惠世人。
2022年2月,在全国中华老字号遴选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武威汉代医简特色医疗(张延昌)”因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取得社会广泛认同,经中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中心、中国企业信用评估中心审核,荣选为“中华老字号”。
事实上,张延昌对于汉代医简的研究,在此前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30年来,先后获得了甘肃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一、二等奖,甘肃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4项科研被省科技厅或省中医药科研项目立项并通过鉴定。先后编纂出版《武威汉代医简注解》《甘肃古代医学》《甘肃中医药文化》《武威汉简医方今用》等8部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武威汉代医简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优秀奖,《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三等奖、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本人也被获得了“推动风湿病学术发展贡献奖”“全国中医风湿病优秀工作者”“建院60周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证实了汉简所载医方不仅有理论方面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临床方面的实用价值。
武威汉代医简出土原简照片。
近日,《中国医院院长》专访了武威汉代医简研究专家、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张延昌,揭开了武威汉代医简的前世今生。
锲而不舍求真理
张延昌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一个偏僻的农村,求学之路坎坷,有幸读完高中,却受“文革”影响,上了中专,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大学梦,坚持刻苦学习。1977年,张延昌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被北京中医学院录取,打下了一定的文字和医学基础。大学毕业分配时,张延昌主动放弃留京机会,要求回到甘肃,暗下决心要为家乡的中医药事业奉献终身。
1982年,张延昌到甘肃省中医院正式上班后,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到省、市图书馆和医院图书馆查阅古籍,发奋学习,尤其注重对甘肃中医历史的学习。1990年前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7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