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自助化精神康复链:铺就患者回家路
海淀区,社区,休养员背后,大家一起做,呼吁社会支撑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从休养员探究海淀区“医院—社区全程自助化精神康复链”,寻得为精神患者铺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之路的一方经验。
在北京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处于稳定期的精神疾患患者,不只是起床、吃饭、吃药、到活动大厅坐坐,看看电视之类的常规活动,还可以成为一名院内洗车工,每天在护士的带领下,擦洗车辆;也可以成为院内洗衣工,完成医院床单、被罩等床单位用具的清洗……医院内还有很多项目供他们选择。
不仅如此,这里的医生和护士从不称他们为“病人”,而是充分体现平等与尊重地统称他们为“休养员”。他们在医院不仅可以参与劳动,还可以获得报酬。而医院良苦用心地做这一切,只是为了患者能顺利康复,为将来重返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其实,院内设置休养员岗位,只是海淀区精神患者康复链中的一环。据院长李文秀介绍,早在2004年,海淀便开始探索精神卫生康复之路。时过10余载,海淀区打造了医院—社区全程自助化精神康复链,实现了从医院到社区、从封闭到开放的全程康复,使精神疾病患者逐步实现自主管理,为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铺路。
休养员背后
当然,为处于稳定期的精神疾患的患者,安排休养员洗车工或者休养员洗衣工等康复项目,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医院前期做了很多的铺垫。
以休养员洗车工为例,其一,凡是能被纳入训练组的患者,都是经过评估符合标准的患者;其二,被清洗的机动车全部是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代步车,在将爱车交给休养员之前,医护人员要与医院签订一份协议,自行承担车辆损毁后果;其三,医院规定车主须向休养员洗车工支付洗车酬劳,而这些钱全部都归休养员所有,成为他们的康复津贴。
其实,休养员背后有着对康复患者深入的了解,先进康复理念的支撑以及多年来不断的探索。
“对精神疾病而言,因病致贫、因病致残的问题突出。”在精神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30余年的李文秀如是说,尤其是她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时,当时很多患者困在病情发作—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停止治疗—病情反复—再次住院的“旋转门效应”中。
而且,在每年对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探访中,李文秀看到很多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处境。他们不仅经济压力很大,心理压力也毫不逊色,尤其是年迈的父母担心自己离开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6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