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院长》 > 2023年第7期
编号:573932
医工转化的AB面
http://www.100md.com 2023年4月24日 中国医院院长 2023年第7期
张大,专利,喜忧参半,两种思维的碰撞,中间人
     文/本刊记者 买佳豪

    国内的医工转化像一只趴在窗户上的苍蝇,前途光明但出路难寻。

    刚下班,张大宏就跨上一辆自行车跑到隔壁的工业大学找熟人。他要拜托熟人将一款自己团队新发明的临床医疗器械从工业的角度设计出雏形。这也正常,毕竟自己不是工科出身,即便他对这款器械的临床理论和实用价值如数家珍,却也无法将产品从实验室直接生产出来。每念于此,他都颇为苦恼,好在大学里有几位老朋友可以帮忙。

    最近一段时间,张大宏总是奔波在路上,不是去找朋友做工业设计,就是去找企业谈投资。虽然只是一名医生,他却总是忙碌得像个“老板”。

    作为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这种忙碌他早习以为常。然而在最近,他在日常的忙碌中还是感觉到了些不一样。“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医工转化。”张大宏说,朋友们显然对他所做的事情越来越热情了。有时,一些企业甚至会主动找上门来询问他手里还有没有想要转化的专利。

    近两年来,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很多医院和医生都在积极地进行着医工转化。2019年、2020年两年内,“复旦系”医院有超过千项专利授权转化;截至2021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完成了近百项转让,成果转化非股权收益近2亿元……不仅如此,国家在2019年三级公立医院考核标准中也明确将“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指标纳入其中。从医院到社会,似乎正在掀起一场医工转化的新潮流。

    但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委会副秘书长徐梁对此却发出了质疑,他说:“专利转让量不是评价医工转化是否兴盛的唯一标准。如果将医工转化放在产业化的角度讨论,又有多少医学专利真正从纸面上走出来,变成产品被市场所广泛使用呢?”

    徐梁的质疑确有其道理。如今,国内的医工转化确实有些尴尬。一方面,无论是医院、医生还是企业,正在渐渐地走出“观望期”,变得活跃起来。另一方面,医工结合难度大、原始创新力不足、需求与市场脱轨、商业化能力弱等问题仍未解决。章达虹依然拼命地骑着自行车到处奔波、寻找。想让手头上的专利从纸面上走入市场中,他还要接着想辙。

    链接1

    喜忧参半

    作为国内第一批接触医工转化的前辈,张大宏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其进行实践。从90年代到如今,张大宏见证了医工转化从无到有的发展进程。

    就在几年之前,医工转化还只是一小部分医生的个人坚持而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9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