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一院护士长特写:黑夜提灯
医院,护理,护理,我们是专业的,中国没有南丁格尔,焦虑与失眠,家庭or工作,未来很好,请多关照
文/本刊记者 买佳豪较之他职,护士存在的地方总充斥着忧愁、尴尬、苟且以及伤痛。
江苏省昆山市,昆山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管线在重症监护室(ICU)不大的空间里重叠缠绕,男护士长李发俊正在为医院新引进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做着最后的调试。他要在医生为患者插管的同时,将ECMO调试到最佳状态。配合容不得一丝马虎。
ECMO的核心是膜肺(人工肺)和血泵(人工心脏)。作为一套十分复杂的生命支持系统,膜肺上有许多需要链接仪器和人体的管线插孔。开机、插管、调试,几乎在他将ECMO调试完毕的同时,医生也将管线插入患者体内。在鲜血、消毒水以及来自监测仪的滴滴声中,患者的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氧合,获得了体外呼吸与循环。配合成功,即便患者的心脏暂时停止跳动,他也能维持自身的生命。而这一切的行动都发生在几分钟之内。
医生可以暂时离开这里,但李发俊的工作却才刚刚开始。因为在这时,患者身上存在两套生命系统,一套是其自身的心脏系统,而另一套则是ECMO。两套系统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要求李发俊及其护士团队展开24小时的实时监测。监测患者的血气、凝血、血压、出入量,以保证生命支持的安全和有效。好在医院ICU里的护士不少,他们可以“三班轮岗”。
但并非所有医院里的护士都可以做到“三班倒”,在北京某些大三甲医院中,由于通勤时间长,护士们往往要工作长达12个小时、“两班倒”,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睡个好觉成了他们的奢求。
作为护士群体中稀有的男性护士,李发俊已经在昆山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了十数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亲身经历了护士群体的变化:从业人员逐年上升、男性护士比例增长、专业度和人员素质大幅提升、护士专业开始细分化发展、职业晋升愈发明晰,以及科研要求日益严格。
但也有一些事情从未改变:护士缺口仍在扩大、社会地位仍然很低、很多医院的护士生存状态不够理想、家庭和工作无法平衡、失眠和焦虑成为常态……
毫无疑问,在国内护理专业正在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人们对于护士群体的认识却在原地踏步。即便李发俊可以在病房里像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一样熟练地摆弄各种医疗仪器,能上呼吸机,能做血液净化,能做ECMO。但病房外的一些患者和家属依旧会对护士存在偏见。他们会说:“护士嘛,不就是打针发药,没什么技术含量,学历还低。”
护理,我们是专业的
每天清晨7点45分,李发俊换好护理服后便会第一时间出现在ICU。步履匆忙的他要巡查6间病房,在医生来到之前,他要先和夜班执勤的护士们做好工作对接。
踏入病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706 字符。